宝地出名人

家乡区县: 邢台市南和县

历史名人 折叠南和县自西汉建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其古城建筑,东西长,南北窄,颇象一顶封建时代朝官的“纱帽”。北城墙中间,有一外凸部分,形似纱帽壳篓;由北向东西方向延伸的部分向里收缩,状若两个纱帽翅。如此建城原寓有“重臣名宦”摇篮之意。在这古老之城,文臣武将,层出不穷,确有一度朝官之盛。流传至今的《朝官谣》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两李二白一都堂,宾亨泰铨宋丞相,

三思有个武状元,瓦固出了妙庄王。

在南和这片热土上,曾孕育出各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有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拼搏疆场英勇献身的忠良英雄,有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倾尽毕生精力的清官贤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稽可查的就有:丞相2人,尚书7人(敕封诰赠尚书3人),状元1人,进士18人,举人121人,正三品以上官员12人。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更是人才辈出,县处级以上干部和高级科技人员不胜枚举。他们都为民族振兴、华夏鼎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宋璟

宋璟(663年——737年),唐邢州南和宋台村人。唐高宗调露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天官员外郎、凤阁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刺史、御史大夫、都督、刑部尚书、吏部尚书、门下省侍中,晋尚书右丞相,封广平郡开国公,赠太尉,谥文贞公。宋璟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齐名)、杰出的政治家,其先后历经高宗、武周、中宗、睿宗、玄宗五帝,为官清正廉明,忠于职守,曾两度任宰相,革除时弊,选贤任能,省刑修德,减免赋税,劝课农桑,为中兴大唐和实现“开元盛世”建立了丰功伟绩,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博学多才,文辞出众,文化造诣颇深,为后世传下著名佳作《梅花赋》、《长松篇》等。

朱正色

朱正色(1539年——1606年),字应明,号和阳,明顺德府南和县朱营村人。明万历甲戌科进士,历官县令、兵部员外郎、兵备佥事、兵备副使、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二品。他自幼家贫,聪慧好学,学业速成,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廉洁,注重革除弊制,减免赋税,放宽禁令,平反冤狱,免除杂役,兴办学校,遵守礼制,并带兵平定西北边境叛乱,在宁夏治理黄河、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被当地人民奉为万家生佛予以祭祀。后辞官回家奉养父亲,并在家乡设馆教书,颇受尊崇。在南和县城有御赐“平定边疆牌坊”,为其父敕建“天恩覃敷坊”、为其子敕建“金吾世胄坊”以彰显其功勋。

白寿章

白寿章(1897- 1973),名锡庚,字寿章,又字寿禅,以寿章行。生于1897年7月,卒于1973年12月,河北省南和县左村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邢台市人大代表、邢台市政协常委。其传记载入上海中国画院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画家名鉴》等辞书,是我国书画界公认的现代著名书画家。

王宝强

王宝强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大会塔村,6岁时开始练习武术,8岁—14岁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后来到北京闯天下,在各个剧组当武行做群众演员。

命运似乎很眷顾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孩子,16岁时,王宝强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独立电影《盲井》,这部电影让他一夜之间从武行变成金马奖最佳新人。(王宝强凭《盲井》获得了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第四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2004年,参演冯小刚贺岁剧《天下无贼》,名声大噪,其朴实的个性和独特的幸运赢得很多人的关注。2006年,王宝强主演30集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成功地塑造了许三多这个角色,其自然的表演才能在这部剧集中得到充分的展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从《盲井》,《暗算》,《天下无贼》,《士兵突击》到2007年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大作《集结号》,王宝强在影视圈一步一个脚印。成名以后的王宝强,成了家乡河北省南和县的宝贝,全县人都以他为骄傲。家乡领导对宝强寄予了厚望,还承诺帮助宝强解决他的婚姻问题。宝强也表示,只要家乡需要,他随时随地到。2008年,王宝强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正式聘任为“农民工援助基金爱心大使”,被联合国劳工组织聘为预防农民工艾滋病的形象大使,王宝强还是邢台市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委员。同年4月,王宝强受聘“第七届首都大学生绿色形象大使”,呼吁大家“绿色环保很重要,人人要做有必要”。2008年6月,推出自己的首部自传《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2009年王宝强饰演的《我的兄弟叫顺溜》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23.87%极高收视率,再一次使自己的演技得到了提升。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2009年参演电影《建国大业》,客串一名解放军战士。2011年参演的极具现实意义的《HELLO树先生.》获得蒙特利尔第7届最佳男演员奖。

ljj0000(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