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在历史上,日月山还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
公元7世纪,以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雅隆部落,兼并了其他部落后,在一个叫逻些(拉萨)的地方建立了吐蕃王朝,与当时的唐王朝就以赤岭为界。松赞干布被推为赞普后,他倾慕唐王朝的繁荣与文明,贞观八年(634年),他派出使者赴长安与唐朝通聘问好。唐太宗对吐蕃的首次通使也很重视,当即派使臣冯德遐持书信前往致意还礼。松赞干布“见德遐,大悦。闻突殿与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可是,当时唐太宗没有同意,松赞干布几次派人向唐朝请婚也未能如愿,便决定用武力通婚,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爆发了蕃唐首次战争。松赞干布率军进攻唐松州(治嘉诚,今四川松潘),被唐军击退,这就是历史上的“松州之战”。吐蕃兵败后,松赞干布遣使到长安谢罪,并派大相禄东赞备厚礼——黄金五千两及宝物珍玩数百件,到长安再次向唐太宗请婚。翌年,太宗允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并于贞观十五年(641年),指派江夏王李道宗随同吐蕃王朝使者禄东赞护送文成公主去吐蕃王朝的国都逻些。
日月山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发生在农牧区交接地带的互市,赤岭互市就是较著名的一个。唐武德二年(619年),在今青海东部地区设鄯州(治今乐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群科),置刺史。次年,唐与吐谷浑讲和修好,并达成互市协议,互市于承风戍(今拉脊山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与吐蕃定点在赤岭互市,以一缣易一马。当时青海是重要的产马之地,吐谷浑人培育的“青海骢”在唐代仍驰名于世,产于今黄南、海南等地区的“河曲马”也是国内名马。
唐肃宗以后开展了“茶马互市”,青海大批的马牛被交换到内地;内地的茶、丝绢等同时也交换到了牧区。
明后期至清初,互市地点增多,增有镇海堡、多巴、白塔儿(今大通老城关)等。清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对互市严格控制,规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进行互市交易,并派军队弹压。后因这种规定不能满足各族群众之间的交换需要,清廷便数次放宽政策,并将日月山互市地点移至丹噶尔(今湟源县),日期也予以放宽。丹噶尔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继续,很快成为“汉土回民远近番人及蒙古人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之际,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的重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