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姑庙相传是汉光武帝修建,是方圆百里最大的庙宇建筑。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在原庙东侧筑高台重建,明、清两代多次扩建而成。据史料记载,“燕赵齐鲁之民,虽千百里之远,致香火者如织”。1945年5月,该庙在抗日战火中遭到毁坏。2012年重新修复,相传圣姑,字女君,为周代末的安平县会沃村人氏,以其智救汉光武帝刘秀和侍奉父母终生不嫁被传颂为忠孝双全的女圣人。
关于圣姑的传说
话说王郎赶刘秀的时候,刘秀一连跑了三天三夜。到了安平城北阎会涡村旁,将士们口干舌燥,实难行进。刘秀正心急火燎,忽然看到村头大树下有位端庄秀丽的姑娘正坐在井台边洗衣裳,一旁放着个提水罐子,赶忙上前施礼道:“大姐,借借罐子用好吗?”
姑娘一抬头,见是一位陌生的将军,不由脸一红道:“借罐干什么?”
刘秀说:“提水让人马解解渴!”
姑娘用手一指罐子,说:“那不是有半罐水吗?用去吧!”
刘秀听了哑然失笑:“姑娘!这一点水哪够这么多人马喝呢?”
姑娘却说:“别小瞧我这半罐水,它连着东海哩,任你有千军万马也喝不完!”
刘秀口渴万分,哪来的工夫跟姑娘斗嘴,便棒起水罐喝了起来。等喝足之后,一看罐子里的水果真一点也不显少,也顾不得心中疑惑,便招呼所有的士兵来领水,不知倒了多少桶多少担,水罐里的水还是一点没少。正在这时王郎的人马追上来了,姑娘把罐子里的水往地上上一泼,立刻出现了一条白浪翻滚的大河,挡住了王郎的人马。刘秀还没醒过神来,姑娘不见了,眼前只有汹涌澎湃的大河和拦在河对面的王郎追兵。
刘秀脱险后,到处寻找这位姑娘,可是问遍了村民,也没人知道姑娘是谁。他正疑惑,猛抬头看见十字路口有座小庙,庙门的扁额上写着“孝感祠”三个大字。查看祠前碑文,知该祠是为周末安平县会涡村郝氏女所立。走进祠去一看,见里面有一尊塑像,仔细观瞧,这尊塑像不仅容貌和那姑娘一模一样,连衣服穿戴也不差分毫,顿时大悟,急忙大礼参拜,许愿说:“神女助吾,刘秀甚感,日后若能称帝,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几年后,刘秀得了天下,在洛阳做了东汉皇帝,不食前言,便封郝氏女为“圣姑”,并定于安平县修一座孝感圣姑庙,以报救命之恩。
监修官问刘秀:“庙修多高多大?”刘秀不假思索的说:“修到我站在洛阳城能看到大庙的正门为止。”
洛阳离安平有上千里,那得修多高呀!所以不知耗费了多少财力人力,换了几任监修官也没修成。后来,换了个聪明的老臣监修,他想了个办法,在安平县修了座孝感圣姑庙,在洛阳修了道山门(正门)。修成后,刘秀站在皇宫抬头往北遥望,果然看到了圣姑庙的山门,顿时龙颜大悦,奖赏了这位老臣。
这便是圣姑庙为什么修得这么高而又没有山门的缘故。
圣姑庙遗址
位于河北安平县,顶东西面19.4米,南北64米;底边东西24米,南北69.2米。原台顶上建有庙宇,规模宏大,1945年遭火焚。1991年安平县城建局在台顶上修建了围墙、小庙、影背墙;铺设了小路;种植了树木;并安装了大门。台顶上现有《重秀圣姑庙碑记》石碑一通。
圣姑庙始建年代已无证可查,传说为汉光武帝下令所建,据康熙二十六年《安平县志.艺文志》载::“……至正间南平州师赵澄始扩建南址,国朝宏治间都侯张公再一新之……”。现考圣姑台为元代建筑。原圣姑庙建筑宏伟,碑刻颇多。。
圣姑庙重修
“安平县省保文物圣姑庙复建落成典礼”在2011年18日举行,圣姑庙修葺一新圣姑庙重修完成。相传,安平圣姑庙原为汉光武帝修建,是方圆百里最大的庙宇建筑。1945年5月,该庙在抗日战火中遭到毁坏。相传圣姑,字女君,为周代末的安平县会沃村人氏,以其智救汉光武帝刘秀和侍奉父母终生不嫁被传颂为忠孝两全的女圣人。据介绍,该寺庙建在河北安平,而其山门建在河南洛阳。庙宇大殿为“工”字形建筑,其独特的榫卯建筑风格成为古建筑史上一个奇观,原图现存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该庙修复工程通过民间力量募集600多万元人民币,历时一年半。修复后的圣姑庙,灰墙红瓦、雕梁画栋,庄严神圣,分一主殿二侧殿一亭二楼,即孝感圣姑大殿、娘娘殿、财神殿、观稼亭、钟楼、鼓楼。三殿内又通过壁画和诗词再现了安平古八景和圣姑救驾、圣姑吸疮救父等典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