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反之则认为没有出息。
“芦笙舞”中较古老的形式,是舞者围成圆圈,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男舞者吹笙领舞,众舞者为女性,着盛装,舞蹈曲旋律随领舞者而舞。舞步为三步、五步或七步。舞场上,姑娘们头戴闪闪发光的银角,洁白的银花、身穿缀满银饰的盛装,随着舞曲的变换而整齐地内外翻动,给人一种庄重、整齐感。现代“芦笙舞”,则揉进了汉族的“秧歌舞”、“花灯舞”、“采茶舞”,苗族的“踩鼓舞”的技巧和动作,舞步灵活,舞姿清新欢快,表现了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内容以及豪迈淳朴的性格、健康向上的感情。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阿卯古史传说》记载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先民由于"敌人闪岛觉地福从莱色米夫地来攻打,激战历不能胜敌人,于是迁往南风吹来的方向",苗族先民由北向南迁移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入夜,先过河的人唯恐后来者失散,就吹起芦笙燃起篝火将人们召集拢。为驱除寒气,人们伴随芦笙旋律,纷纷跳起了芦笙舞。芦笙跟笛子一样,是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伙伴。在苗家舞场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云南少数民族》认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都蕴含着一种沉缓,凄楚的情绪。如。"探路步"、"上河滩"、"望家乡"等舞段和动作,据说是苗族古史传说中苗民负重在泥泞的路上行进,倒骑于牛背上遥望家乡并观看后面的同胞是否赶上逃难的队伍,以及怀念因渡河死去的人们等等场景的再现。举足维艰的动作,配上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哀怨笙声,舞蹈给人一种凝重、悲怆之感。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现一轴活的历史画图。
笙舞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脚提起往左侧空划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横移,微右斜腰,右脚又做对称动作。这种前行中又有向左右两侧横移的动律,和花苗其它舞蹈如"笛子调"、"竹竿舞"等一样,有着自己浓烈的民族特色。
芦笙舞除"探路步"、"双踏浪"等稍为简单点的动作外,还有如"跪地下腰、"板凳下下腰"、"滚地笙"、"双腿蹬天"、"望家乡"等一些难度大、技巧高的动作和组合。要跳完一组芦笙舞,要求舞者必需具备一定的功夫和体力。所以,芦笙舞多在青少年和部份中年人间流传,一般老年人因年岁已高,逐渐退出了舞者行列。故芦笙舞还不像笛子调那样,不论年纪大小皆能随音乐起舞。
芦笙是苗族古老的吹奏乐器,苗家人吹奏芦笙,必定要以舞蹈配合。芦笙舞由十几甚至几十人盛装打扮的芦笙手围称圆圈,边吹边跳,又称“踩堂舞”,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芦笙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苗族人民珍贵的艺术财富。智慧的苗家人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芦笙的内涵。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