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土司墓地全票入选“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家乡区县: 贵阳市云岩区

2015年4月9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承办的“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全票入选,成为贵州继盘县大洞遗址、赫章可乐墓地、威宁中水遗址、海龙囤遗址之后第五项获此殊荣的重要考古新发现,有力推进了土司遗存的考古学探索,为正在进行的土司遗址申遗提供了科学的、强有力的支撑。

此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论坛上,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以高票入围。海龙囤遗址与新蒲杨氏土司墓地相继获得“中国考古新发现”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极大地彰显了贵州土司遗存的丰富及其重要性。通过持续多年的考古工作所揭示的贵州深厚文明,必将为贵州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土司考古名动京城

在4月9日揭晓的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边疆考古和古代少数民族考古发现引人关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遵义市文物局共同发掘的“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从去年全国经审批的688项考古发掘中脱颖而出,全票入选,可见该项目的广泛关注度。

主持发掘的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研究员在评选终评会上汇报了此项发掘的收获。她在汇报前谈到了自己与土司考古研究的情缘,诗意的开场使在场人员为考古人员的执著与热情动容。

周必素说:“此次考古发掘,是遵义中桥水库基本建设考古项目,该项目能顺利启动和深入推进并取得重大收获,和遵义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到目前为止,地方财政已经投入了专项经费2000余万元用于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新蒲杨氏土司墓地为中国土司考古做出了重要贡献,拓展了土司“申遗”及其遗产的现实性价值,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基本建设考古典范。

此次发掘,新发现杨铿墓和杨价墓,使经考古发掘确认的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增至9座。开创了贵州考古的诸多第一:第一次发现土坑木椁墓(其余8座皆土坑石椁墓);第一座未被盗的杨氏土司墓;第一次出土完整成套精美金银器;第一次系统揭露出杨氏土司墓葬的墓垣;第一次对墓室套箱提取后开展实验室考古;第一次对同一墓地的不同墓葬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特别是杨价墓,属未遭盗掘的双室并列之土坑木椁墓,属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级大墓,出土了完整成套金银器及相关随葬品,有螭首金杯、金盘、金柄环首铁刀、象纽银执壶等,堪称同期同类器中之精品。

周必素说:“这是在土司遗址申遗的背景下,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和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系列考古工作规划的框架下,土司考古取得的又一重大新突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墓地奇珍完好保存

新蒲杨氏土司墓地位于遵义市东北侧约20公里的新蒲新区新蒲村官堰组,地处乌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西岸,其中第29世土司杨烈墓发现较早,1982年即被公布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为解决新蒲新区饮用水源的中桥水库建设在即,2012年8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遵义市文物管理部门,对中桥水库工程淹没区进行了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发现杨烈墓和其东南侧约200米处的挨河大型石室墓在水淹区范围内。为抢救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遵义新蒲杨氏土司墓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是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继海龙囤遗址之后最重要的考古新发现,是播州土司考古的重大新突破。

该墓地是惟一已全面发掘的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墓地布局清楚,墓主等级身份及关系都很明晰,该墓地的三座墓葬,除杨烈墓是既往发现外,杨铿墓和杨价墓都是新发现,使杨氏土司墓葬由7座增加到9座,丰富和完善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序列,而且墓主跨越了杨氏统领播州、受封播州土司和即将覆灭的主要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氏从宋代封建领主到元明土司的演变过程,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此次发掘,第一次系统揭露出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格局,不仅为寻找其它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提供了重要参照,还依三座墓葬及墓垣的相互关系,为逐步认识播州杨氏土司的丧葬制度和习俗成为可能。杨价墓及其墓垣的确定,为一期城墙及养马城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照,即从三地建筑工艺及出土遗物的一致性来看,一期城与养马城均系南宋遗存,填补了贵州唐宋时期考古的诸多空白,为宋元明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为正在开展的土司遗产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杨价夫妇合葬墓,是目前发现的播州杨氏惟一的土坑木椁墓,区别于以往土坑石椁墓,丰富了播州杨氏墓葬类型;而且该墓也是业已发掘的惟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墓葬,目前已在头箱和棺椁间出土精美金银器80余件,是深入认识南宋时期的丧葬礼仪和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艺术及交流的重要材料。

据省考古所提供的发掘简报介绍,椁室内的随葬品主要出土于男女室头箱及男室棺椁之间,共80余件。杨价夫妇合葬墓,是目前发现的播州杨氏惟一的土坑木椁墓,区别于以往土坑石椁墓,丰富了播州杨氏墓葬类型;而且该墓也是业已发掘的惟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墓葬,杨价墓出土的完整成套南宋精美金银器,堪称同期同类器中之精品,是深入认识播州杨氏及南宋时期的丧葬礼仪和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艺术及交流的重要材料。考古发掘过程中,新蒲公安局派出特警昼夜到墓地发掘现场值班,保护出土珍贵文物。

曲折寻访杨价墓

杨价墓的发现,是因挨河古墓即杨铿墓志。该墓男室出土墓志铭清楚记载挨河古墓即为杨氏第21世杨铿夫妇合葬墓,经查播州杨氏从杨端入播至末代土司杨应龙时传27代30世,仅第14世杨价获封“威灵英烈侯”,考古者敏锐地意识到,杨价墓就应在杨铿墓左侧某高敞地带。考古队由此热情高涨,在将杨铿墓清理完毕后,即全面开始对杨价墓的寻找的勘测工作。

杨铿墓志,应该说是目前播州杨氏土司墓葬出土的保存资料信息最为完整的墓志。该墓志的出土,将新蒲杨氏土司墓地的发掘工作推向了深入。杨铿及其田夫人共约3900字的墓志铭文,提供了丰富的新信息和新线索,极大的弥补了文献的不足,是此次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考古发掘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也将会极大的促进播州杨氏土司历史研究的进程。

通过反复勘查,考古专家发现围绕杨烈军墓所在小土丘的石围墙共两圈,多处存在叠压关系,可分为两个不同时期。根据一、二期墙的构筑方式、建筑构件特征与南宋时期的养马城对比,可初步判断两期石墙的年代分属南宋和明,间接的为杨价墓的位置划定了大致的范围,推断这两期石墙应该就是杨价墓、杨烈墓的墓垣。这是第一次完整的播州杨氏墓葬墓园的发现。

考古者根据早晚两期墙的分布规律和叠压关系以及与杨烈墓的空间格局推测杨价墓就应该在石墙的中心区域,但杨价墓却迟迟不见。经过仔细钻探,也未有丝毫的信息,只是在中心区域钻到一个长、宽约8米的大土坑,坑深5米余,没有发现石板。之前发现的8座播州土司墓葬均为石室墓,大家认为杨价墓也一定是座石室墓,但坑的深度和别的杨氏土司石室墓土坑的深度倒是差不多的。

从播州杨氏土司墓的石头材质和规模来看,用此方法的效果应该不好,只好放弃。杨价墓的寻找没有了方向。杨价墓去哪儿了?省考古所请到和请教一些专家和周边省所的所长们来现场会诊,无数次的分析探讨,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最后的一线希望,也是惟一没有钻探的地方,就是那个大土坑前面的一户民房,那户民房也是位于水淹区,即将拆除。

待到民房拆除时,考古者的清理发掘工作,就直奔民房基础和大土坑一片铺开。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的要求,由上及下逐层进行清理。封土和墓葬内填土的清理漫长而又满怀期待,时间一天天过去,发掘清理工作终于有了新的突破,在清理女室墓坑内的填土时,有竖立的朽木柱露头。

于是,又立即进行深度钻探,钻到了漆片。继续往深度清理,露出椁室,之前的种种猜测被排除,确定是一座土坑木椁墓。紧随而至的具备鲜明宋代特征的成套金银器的出土以及器物上“己亥季春,都统使衙公用”、“雄威郎制使公用”等铭文,都明确指向文献记载的“威灵英烈侯”、“诏授雄威都统制”杨价。历经周折,杨价墓终于浮出水面!

开实验室考古贵州先河

杨价夫妇墓因年代久远,棺椁腐蚀严重,出土器物特别是银器已经变得十分脆弱。“吹口气,都可能把外表的花纹吹跑。”考古队员说,一些怀疑是皮制、木制、绢丝品,虽保持了形状,小镊子一碰上去就粉碎。“这些物品,要经过特殊处理后,才能逐层剥离出来。”考古队员说,这项工作,必须在实验室内进行。

“鉴于杨价墓未曾被盗、保存状态良好,棺椁结构清楚、遗物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为了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和得到及时有效保护。”考古者决定对女棺和男棺椁室以内的部分整体提取,运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实验室考古,实施全方位的实验室考古操作程序,对不同材质出土遗物进行全面处理保护,进行室内精细考古发掘,对遗物进行综合保护,做好图表影像记录,对棺椁进行模拟复原复制,最后编写完整的技术报告,不但满足研究还充分考虑陈列展示的需要。

贵州省内目前没有这样的实验室,两个墓室的棺木,连同部分泥土,将被套箱整体提取后,送往位于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由国内顶尖级的实验室考古专家进行清理。套箱整体提取是指将棺椁、棺床及下部的少量土层,体量稍小的女墓室,包括套箱在内,重约7吨左右,而男墓室则可能有10吨,作为一个整体套入特制的箱子中,然后吊装、运装车。

2015年2月,贵州遵义播州土司杨价墓实验室考古和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咨询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科技处、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介绍道,“实验室考古”虽然已有较长的萌发阶段,目前与贵州省所合作项目“播州土司杨价墓实验室考古研究”,充分显示了实验室考古的光明前景。

2015年3月,贵州遵义播州土司杨价墓出土遗迹遗物标本样品分析检测现场座谈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和科技中心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就如何采取多学科结合的方法与形式,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之所长,怎样分门别类对遗迹遗物原始保存状态的样品标本实施分析检测,从微环境、土壤结构、木材鉴定、磁化率、古DNA、遗传学、玉器对比分析以及出土遗物制作工艺研究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若干适宜可行的意见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主任杜金鹏对播州土司杨价墓实验室考古项目提出其发掘、清理、保护、研究一体化的概念,并对有机质和无机质文物的处理方法提出建议;科技中心主任赵志军认为,可研究当时西南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丧葬习俗等形成考古学的文化内涵,而以科技手段的尝试总结出实验室考古的方法论,以此完善学术性的背景资料。

目前,两棺还在实验室内进行清理中,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在持续开展中。

马化腾(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