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
清代,男女均穿无领、斜开襟的“五褂衣”。男装有长至脚背的“长衫”和长至膝盖的“半长短衫”。富坤和文人穿长衫套马褂。裤子是大裤头宽裤筒的便裤。裤头约四尺宽,为折叠裤,加裤腰带。裤脚肥大园筒状二尺宽,可翻卷至大腿。文人裤脚到地可盖掉鞋子,农民为了劳动操作方便,裤却稍短些,轿夫更短只到膝盖。
妇女穿的五褂衣饰以绣花的锦带,俗称“压锦”。女裤的裤管底部加压一两圈“裤筒锦”。有的在裤子外加套十八折长裙。红裙多为新娘所穿,老妇多系青蓝色裙。
民国期间,多数男子改穿有领、左右开襟、直行布钮扣的“四褂衣”,也称“汉装”.官员和文化人多数穿中山装。裤子仍是宽筒便裤,穿中山裤的极少。年轻妇女改穿素色的“五褂短衣”。学生穿“学生装”。女学生多穿五褂蓝 黑短裙。县城少数富户和基督教徒,男穿西女穿花旗袍。
在旧社会,农民生活极为贫困,寒冬也只穿一二件单衣。普偏是“火笼当棉袄”。
自清代至民国,农村普遍栽种麻,衣料多半自给。多数家庭备有纺车和经绘(土织布机),由妇女自纺自织麻布和土经布(麻纱和棉纱混织),染青后即可自裁衣装二贫民衣裤无寒暑之别,无喜丧之分。民间曾流传“吃酒穿这一身,抬棺科,也穿这一身。”民国末年,民间开始使用机织布,如:便宜坚实的黑斜纹布和士林蓝布。
五十年代,城区男子时兴穿军装。女子多穿 “列宁装”,由于当时经济尚不发达,布匹、服装的品种单调,布质也相当低劣。当时,男人如有一套中山装,女人有一套花衣裳可算上时新衣服,一般也只有外出开会或作客时穿用。随着经济的好转,开始穿卫生衣、棉衣、羊毛衣。颜色以黑、灰、蓝为多,花色衫裤极少。崇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勤俭朴素作风。广平、建设一带劳动者常穿一种用兰麻土织,染成深兰色的上衣,质地软又耐穿。
“文革”期间,男女青年穿绿军装,风行一时。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穿着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渐向中高档、时髦、美化方向发展。城镇男青年喜穿西装配以鲜艳的领带。也爱好青年装、夹义衫、喇叭裤、牛仔装等时新服式。女青年更是装扮入时,连衣裙、牛仔衫裤、牛仔裙、超短裙、花旗袍、健美裤、宽筒裙式裤等衣着,品种繁多,色彩多样。九十年代出现一种前襟、后背印有文字、图案的“文化衫”’。农村紧随城市变化,穿西装的日多。尤其是妇女,花衣裙裤,与城市穿着无异,衣着日益入时。
七十年代,农村兴购置缝纫机。妇女制衣由手工操作改为机器缝纫。改革开放后,少男少女都喜欢买成品时装,自己缝纫渐渐减少。
自古以来,全家人的衣物均由妇女洗涤。以稻草灰水、人尿、茶饼等为洗涤剂。解放后开始用“丙药”(碱粉)或肥皂。改革开放后,市场出现了许多品种的洗衣粉、香皂、洗发香波、洗洁剂。洗衣机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帽子
清代,男子蓄发留辫子。一般平民不戴帽子,只是乡绅商贾常戴黑缎瓜皮帽,老人冬天戴披肩风帽,官员戴有品位的官帽。民国时,男人剪去长辫,平民戴黑色线帽(俗称“扶棋帽”),少数人戴羊毛帽。老人也戴粗布风帽。富商土绅多戴红顶缎帽、呢帽(又称“礼帽”)。小孩的帽式多样,解放后,农民戴起了羊毛帽,一些乡村干部和青年戴军帽或灰色帽。儿童戴的多数是商店买的五颜六色的童帽。也有用花毛巾扎成的狗头帽。“文革”期间,青年人普遍戴绿军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比较讲究发型,一般不戴帽,中老年人多戴呢质帽、鸭舌帽。90年代,市场上新出现连衣领的风帽。
鞋袜
清代妇女缠脚,穿尖头绣花弓鞋,套绣花压锦的“宿裤筒”(俗称“式护”)。男人穿黑布鞋白布袜。布鞋多白家庭妇女纳制。此外,雨天人们还穿特制灼“柴乳鞋”。(鞋面用布鞋,底用两段木片连成)。桃源等地妇女毛毛竹壳制成尖头鞋当雨一鞋。
民国时,妇女解放缠脚,改穿平底系带布鞋。解放后出现皮鞋、万里鞋、运动鞋、雨胶鞋,纱袜、尼龙袜、锦纶袜、丝袜等工业品。城区人们开始穿用,农村还是穿自制布鞋,很少穿袜.农民劳动多赤脚,上山砍柴,步行出远门常穿草鞋。城区等地一时盛行穿木.畏拖鞋,俗称“柴脚杯”,以后被塑料拖鞋所代替,现在已不再穿。改革开放后,城区人民追求款式新颖的皮鞋、球鞋、塑料鞋、旅游鞋等。农民喜欢穿解放鞋、塑料凉鞋、泡沫拖鞋,不再赤脚走路。布鞋逐渐减少,草鞋只有在出殡时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