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间名人刘德

家乡区县: 河北省河间市

      又见面啦,昨天带您逛了一圈吃的是河间熏肉,感觉怎么样啊,是您的最爱吗?今天就换个话题让您了解,今天带您了解的是河间名人刘德。

      刘德(?-前130年),西汉宗室,封河间(今河北河间市一带)王,谥献,是为河间献王。汉景帝第三子,栗姬第二子。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3月)受封为河间王,国都乐成(今献县境内)。刘德修学好古,人称宗室之贤,“广求天下善书”,曾从民间古迹旧宅,找寻到一些古文经,大力推广儒术,立《毛诗》、《左传》博士,聘毛苌为博士。唐代诗人,《枫桥夜泊》作者张继,称刘德“汉家宗室独称贤,遗事闲中见旧编。”

     汉景帝 刘启第三子,栗姬第二子,废太子刘荣之弟。刘德在孝景帝前元二年4月(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他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附于他。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逝世后谥献,又称河间献王,家居咸阳,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是。
刘德
刘德藏书最多。秦焚书坑儒,典籍湮缺。他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故得书之多,可与汉官家藏书相等。所得书皆古文及先秦旧书,价值较高。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其游。

     他对中国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 独尊儒术,罢黝百家" 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然而 "三代之书" 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

     从学术上讲,汉朝廷所立之五经博士均讲授“今文经学”。而今文经学按照当时实用政治的需要,穿凿附会地解说儒家经典,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学术上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与今文经学相对的是古文经学,古文经籍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而成的典籍。古文经典书籍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汉景十三王之一的鲁国恭(共)王刘馀“孔壁藏书”,另一便是河间献王刘德所收集之书。汉代学者训诂解释这些古文经籍,从而形成“古文经学”,此即《隋书·经籍志》所载:“汉鲁恭王、河间献王所得古文,(学者)参而考之,以成其学,谓之‘古学’”。鲁恭(共)王刘馀好治宫室苑囿,为扩建宫苑而拆毁曲阜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发现很多古文书籍。有些孔壁藏书竟辗转流传到河间王刘德手中,据宋元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河间献王得《古礼》五十六篇,乃孔壁所藏之书。”宋陈普《河间献王》诗云:“礼乐将兴汉德凉,活麟天把付锄商。《周官》千载埋黄壤,两汉如今几献王。”《周官》一书在地下埋藏千年之后,由于河间献王的缘故而重见天日,其功绩可谓惠及千秋万代。

      这个河间名人刘德您了解了吗?

我的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ningmeng
我的家乡网址: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hejian.html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3195691505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195691505

       

    

宁宁(2014-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