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未来 绿色引领发展
新常态下,平泉县如何以全新姿态参与新一轮的区域发展竞争?
在今年全市两会上,市委书记郑雪碧在参加平泉县代表团分组审议时提出了明确要求:平泉县要按照“发挥优势、高点起步、开放创新、绿色崛起”总要求,坚持“有中生新”,创新发展,“无中生有”,开放突破,实现绿色崛起,继续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做“领头雁”、排头兵,领跑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视野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平泉,面临抉择,审时度势;更在蓄势扬帆,寻求突破。
“新常态下,平泉必须下好创新驱动‘先手棋’,打好绿色发展‘攻坚战’,加快调整产业发展方式,加快融入京津冀发展大框架,打造产业层次更高、内生动力更强、生态环境更优、百姓生活更美的升级版新平泉。”平泉县主要负责同志如是说。
以创新驱动未来,靠绿色引领发展。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着眼长远的路子,充分展示一个大县转型升级的发展决心和坚持绿色崛起的发展担当,也必将开启新常态下平泉县加速领跑崭新篇章。
增总量,定目标,凝神聚力,提振跨越发展信心
面对经济新常态,最需要的是摆脱“换挡焦虑”和“速度情结”,打破惯性思维,提振发展信心。基于此,2015年,平泉县立足稳中求进总基调,确立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发展主题,围绕增总量、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工作重点,确保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 18.5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1800元、8800元,同比分别增长8.6%、8.2%和9%、11%。
立足工作指导的转变,坚定跨越发展信心。平泉县生态优势明显,产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循环经济初具雏形,会州经济开发区、平泉经济开发区、华北物流产业聚集区、清华科技园等多个产业园区,各以其不同功能定位,成为平泉县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的潜力平台,随着资源、区位、政策、产业等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新兴产业比重低、节能减排压力大、扶贫攻坚任务重等一系列发展制约将逐一破解。
冲破百尺竿头的压力,坚守崇尚实干决心。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规划颁布,平泉县正式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内一批重大项目已纳入国家、省、市发展盘子,将陆续获得支持。只要坚持“有中生新”调优存量,“无中生有”做大增量,就一定能突破发展重点,活跃经济全局。
引导转型与鼓励创新并重,坚持开放创新思路。平泉县传统产业发展几十年,惯性大,发展新产业,需要开放的心态。以竞进之姿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坚持开放创新,注重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才能打开新局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后劲。
逐梦新常态,锐意谱新篇。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平泉正在打开一个更为宽广的思想天地。
转方式,调结构,切换动力,蓄积绿色发展后劲
走进平泉经济开发区,塔吊林立,机声隆隆的热闹场面呈现在眼前。在新常态背景下,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构建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产业框架已经拉开,产业链拉长、价值链提升、财税链回报,打造现代产业升级版指日可期。
抓项目带动产业。县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抓好项目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全县围绕重点产业,重谋划、强招商、抓在建、促投产,2015年,新谋划千万元以上项目500个,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10个,总投资超过470亿元,确保同汇生物降解制品等45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投产达效。全面提升政府服务,完善“三级平台”、制定“三个清单”、推行“两个代办”,创优“两个”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协助融资等“一条龙”服务,加快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抓创新转变方式。新经济增长点重点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成路径则是创新驱动。围绕通用航空、新能源、新型建材、家具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培育龙头创新型企业,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引导矿山冶金、食品加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四大传统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寻求绿色循环发展之路。重点针对矿山冶金,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对企业进行整合升级,推进企业二次转型、创业升级。
抓品牌提升档次。食为人天,农为正本。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打造环京津有机食品供应基地。实施“名牌名品”工程,发挥国家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省级名牌辐射带动作用,年内新增著名商标3件,名牌产品2件。以科技“力度”拓展品牌“深度”,叫响“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山杏之乡”等“国”字号名片。全年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14 个,确保2015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9%,农业特色产业提供农民收入6500元。
蓄势已久,其发必速。蓄力新航程平泉决意要以创新赢取未来。
统城乡,惠民生,精准发力,演绎和谐发展篇章
新常态下,考量社会综合发展不仅看经济增长速度,更要看发展质量。新常态下如何惠民生?平泉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执政理念,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涵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民生大礼包”,彰显了“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的发展理念。
统筹城乡建设美好家园。完善城市框架。坚持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提升城市承载力,实施市政项目42个,公共服务项目16个,确保完成城建投资40亿元,以创建森林城市为抓手,城区绿化率达到39%以上。打造特色城镇。以争列“全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示范县”为目标,推进中心镇建设,打造产业聚集、生态宜居、文化特色鲜明的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建设优美农村。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采用乡镇带中心村、中心村联自然村的“镇村联动”模式,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和谐“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
突出特色发展文化惠民。提升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文、博、图”三馆开放服务水平,新建文化活动广场50个,配备文化活动器材、音响100套。开展“送电影、送戏、送书、送展览”下基层工作,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2场以上文艺演出。新培育文化示范村10个,全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
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保障。构建完善城乡保障体系,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以上,新农合参合率95%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全年建保障性住房1600套,发放救助保障金超亿元,救助群众4.6万人。建立县级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改以往“漫灌”方式向精准到户“滴灌”方式转变。启动新一轮46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实施“龙头带动”“股份合作”等扶贫园区建设模式,发展扶贫产业园区8000亩,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6000人,实现2万人脱贫。 杨勇 瑞东 海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