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26355981.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maomeifeng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omeifeng
我的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maomeifeng?source=blog
每副棺木均为上下半圆形结构,是用整根原木对半剖开,然后用斧、锛类工具掏成的。里面内空部分,可分为长圆形和长方形两种,以长方形为多。棺木两端上下都预留有4个抬手,长7厘米~21厘米,呈圆柱状,直径约3厘米~7厘米。下葬时多数抬手被有意砍断,表明这些抬手的功能在下葬后就已经完成,应当是用于方便加工棺木,或者下葬时用于固定棺木之用。经南京林业大学初步鉴定,所有棺木尚未发现使用锯子的痕迹,棺木木质除一具为楠木外,其余均为杉木。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尽管李洲坳墓葬处在春秋时期,那时的中国已经发明了铁器,有了锯子、刨子等手工工具,但是,李洲坳显然没有使用。出土文物中,没有发现铁器,甚至相对大件的青铜工具也未见到,说明这里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滞后,劳动者仍然使用小型的青铜器,或者粗笨的石器来从事农业生产或埋葬活动。 这种整根原木做棺的形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0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发现的船棺葬。那是战国时期蜀国的一处家族墓地,其中的船棺也是采用整根原木制作的。这一共同点也许是植被茂盛的南方地区共有的现象,但它们的不同点也很明显,商业街船棺葬是多代蜀王的家族墓、以木架支撑墓底的多次葬,李洲坳墓葬则是一次葬、土坑墓葬、带有墓道并且在墓底分区以膏土作底、夯打并火烤。诸多相异之处又将我们的思路打散了。
我们又把视线落到棺内出土文物上,每个棺木中都有纺织器具出土,形状各异,种类繁多,大多数棺木中都有织物出土,而且有5人穿着华丽的丝衣。也许她们全是纺织女工,虽然地位不高,但可以利用巧夺天工的手艺为自己织造美丽的衣服;也许是织造局里的一个纺织工坊,这个工坊整体地被埋在这个地方了。就像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专业化的骑兵、步兵被整体埋在一个坑里。那么随葬的纺织工具和小型加工工具是她们亲自用的呢,还是专门用于随葬的呢?
位于江西省鹰潭市的龙虎山越人崖墓,在1978年开始的发掘整理中,也发现有作为随葬品的竹笥(sì),竹笥里面盛放着小型的纺织工具和小型的刻刀、小型的青铜加工工具。湖南地区的越人墓也有这种现象,所以当时南方的越人集团中,可能普遍地随葬这种物品。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种风俗应该是南方地区越人的一种随葬风俗或共同喜好,而不是说她们一定就是纺织女工。
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这批死者生前有被捆绑痕迹,也没有发现这些骨头上有任何的砍砸痕迹,或者是利器砍伤痕迹。所以她们不是在战争中被集体杀戮的。编号为G25的棺木内的人骨遗骸保存得最完整,而且姿势也非常奇特。骸骨向右侧卧,左腿架在右腿上,右手顺势枕着头部,仿佛很舒适的睡着了。这样的动作显然不是自然死亡的状态,而是在下葬的时候刻意摆放的。最大可能就是殉葬,是为一个地位相当显赫的人物陪葬。否则姑娘们为何在花季同时死亡?又被集体安葬于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