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清朝进士陈三峰故居郎官第外简内秀

家乡区县: 江西省靖安县

我的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26355981.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maomeifeng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omeifeng

我的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maomeifeng?source=blog

郎官第,坐落于宜春市靖安县水口乡来堡村内,是一座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

山水环绕“棋盘地” 靖安县人民政府网站上记录,靖安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宜春市东北部,东界安义县,南邻奉新县,西毗修水县,北倚武宁县,东北连永修县,距省会南昌市37公里。地势东西长,南北窄,四周环山,中部山地间杂丘陵,惟东南偶有少量河谷平原,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地区。 靖安县博物馆馆长刘新宇说,靖安县水口乡来堡村有一栋清朝时期的古建筑,名为来堡世大夫第,保存较为完好,对研究靖安古建筑历史有一定价值。 来堡村被三座山峰夹在中间,南北面的两座山峰相对而立,东边的山峰与其相连。传说曾有两位仙人在来堡村下棋,旁边有一位仙人观看,后来三位仙人与棋盘幻化为山峰与村子所处的平地。村民便将村子所处的地方叫作“棋盘地”。 通过靖安县水口乡来堡村村支书李万清了解到,群山环绕的来堡村环境较好,村中有两条小河流过。李万清说,虽然河流的水量并不大,山峰也不是特别高,但是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宜居之地。

墓碑刻有屋主身份 刘新宇表示,来堡大夫第也称作郎官第,为珍稀木质建筑。据了解,郎官第为清朝乾隆年间的两榜进士陈三峰的故居,因其在任期间政绩颇佳,被吏部升调到吉洲任知府。 当问起陈三峰的身份时,李万清表示,由于陈三峰为人低调,建造的房屋也不豪华,大部分村民并不了解,郎官第现在的屋主是陈三峰七代玄孙陈锦龙。 从高级工程师陈锦龙了解到,距离郎官第五六里路的山上留有陈三峰的墓碑,墓碑上刻有关于陈三峰的具体情况。陈锦龙说,陈三峰本为州官,由于陈母病逝,陈三峰丁忧在家,庐墓三年,加上本身身染沉疴,故一直未能赴任。

就地取材搭构“流行范” 五十八岁的村民叶道祥是屋主陈锦龙的表弟,在郎官第旁建了一个小店铺做生意,同时也可以照看、打理郎官第。 叶道祥说,郎官第位于村中心,坐东北向西南,基本上都是砖木搭建而成,是一座以楠、杉、柏等名贵木质为原料构建的五栋直进整体建筑。

郎官第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大部分的木料都是从周围各地收集的,使用的青砖也是本地窑址烧制的。 为更好地保护郎官第,陈锦龙与叶道祥等人一起,对郎官第进行了详细测量与登记。郎官第为纵向五进式建筑,占地面积为1600余平方米,其中包括了880平方米的主体建筑、380平方米的前院与330平方米的东偏院。 陈锦龙表示,郎官第采用了当地流行式样,四周为效仿徽派建筑风格的马头墙、天井装饰等,就连排水系统都是很有讲究的。

外形像个长盒子 刘新宇表示,郎官第修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到乾隆五十年间,现今保存基本完整,因而整体结构仍清晰可见。 李万清对郎官第的印象是“方盒子”,郎官第四周被风火墙包围,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棱角分明的盒子,把建筑都包裹在里面。 通过陈锦龙了解到,风火墙不仅分布于郎官第的四周,在东偏院也建有风火墙,这样不仅可以区分开来,而且可以防止着火。

外简内秀“表里不一” 从外面看上去,郎官第显得十分简单,并没有显得华贵的雕刻与装饰,郎官第并不崇尚奢华,讲究实在、牢固。 陈锦龙说,这与陈三峰的性格有关,“由于出生于普通的耕读家庭,陈三峰为人低调,凡事讲究实在,不喜欢摆‘花架子’。听父辈提起陈三峰为官期间,也十分低调,与当地的官民相处融洽。” 郎官第的内部设计较为精巧,每个大厅的牌楼下端都悬挂着一块大横匾。陈锦龙表示,当时总共有十多块牌匾,现在仅有一块上书“甲第维新”四字的横匾。这块楠木烫金大横匾高0.84米,长2.2米,红底金字,落款为乾隆四十九年,这也说明了房屋的建造时间应当早于这个时间。

7个大小不一的天井 走进郎官第,第一眼就能看到由花岗岩建成的高5米、宽5.8米、进深4.2米的门框。在门框下有两个方凳,陈锦龙表示,守卫的人平时坐在上面观察情况,当有客人时,可从这里去通报主人。 进入用青砖砌成的八字形的大门后,可以看到一条0.8米宽、11.5米长的石条路。通过石条路可以进入前院。陈锦龙说,过去讲究风水,大门不能与二门平行,因此大门的朝向稍微歪了点。大门的屋檐下有一个写有“郎官第”三字的匾额。 通过二门进入的是主建筑的核心,其是宽2.2米、长40米的前厅和后堂。前厅设有专门停靠轿子的走廊,两边为供客人休息的厢房与储藏室。 从前厅的东门进去后可以看到一个6米宽、3.5米深的大天井。天井的旁边设有1.8米宽的走廊,沿着走廊可走到两侧的会客室与中间的大客厅。 大客厅是郎官第主要的活动中心,两侧为厢房,“甲第维新”的匾额就位于这个客厅。 过客厅后,又是一个大天井,旁边附有供小姐住的绣花楼。绣花楼的侧面还有一个横向的大天井。陈锦龙告诉记者,加上屋子里面的两个小天井,郎官第当中共有7个大小不一的天井,使得整栋建筑采光、通风效果极佳。

茅美峰(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