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花鼓灯

家乡区县: 江西省靖安县

我的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26355981.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maomeifeng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omeifeng

我的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maomeifeng?source=blog

在靖安县璪都,春节期间民众游玩的灯彩中除龙灯、马灯之外,就算花鼓灯玩得最多,尤其以南山花鼓灯最为经典。南山属于璪都茶子山村的一个自然村,总人口158人,散居在3公里长的山岭中,98%以上为客家人。

各司其职组队打花鼓 花鼓灯(也叫花灯),既古朴典雅又风趣热闹。整个花灯队有20人左右,其中乐队(锣鼓、笛子、唢呐)6~7人,花鼓公、花鼓婆各1人,端花盆4人,车子灯两辆,推车、坐车各2人,带灯1人,举牌灯2人,拜年2人,唱花灯歌1~2人,带路提灯2人(花鼓公、花鼓婆和端花盆、坐车子的由儿童扮演,其余为成年人)。 玩灯时,每到1户人家里,锣鼓、唢呐在前,在厅堂上方坐定(叫鼓门),而后灯队进门(灯队由带灯人一手高举花鼓笼,一手拿花鼓槌,带领花鼓公、花鼓婆和4个端花儿童、2辆车子),入场后排成一行,面向鼓门,听鼓点开始“参花”,走队形,车子在场子边上游走。 这时后台开始唱花灯歌,由唢呐或笛子伴奏,歌曲一般为“十二月花”、“贺新年”等,多为7字句,5句为一首,一般唱4首,即可起鼓点出门。对于喝彩(如新婚、做屋、生育、做寿等)的,办了茶、饭招待灯队的或是比较集中的地方,还会加演“打花鼓”。

形式繁琐 10余个规定动作 “打花鼓”由花鼓公和花鼓婆2人表演,演员由10~12岁儿童担任。旧社会有“男女授受不亲”的戒律,花鼓婆由男童扮演,上世纪50年代以后,才由女孩扮演花鼓婆。 花鼓公扮成丑角,花鼓婆扮成旦角。出场时,男角左手捏花帕,右手拿折扇;女角左手提花鼓笼,右手执一双花鞭(意为鼓槌),快步出场,并排站立在鼓门前。男角用戏腔念白:“花鼓鼓,花鼓鼓,花鼓出在凤阳府,凤阳府里出花鼓,花鼓到你家,买牛又买马,花鼓到你屋,买田又做屋。种田田有谷,栽山山有粟,高山头上栽黄粟,雕子不敢吃,鸡子不敢啁。啁、啁、啁,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若要花鼓看,两边筛锣鼓。”多数场合中,花鼓队只念最后4句。念完后锣鼓响起,花鼓公、花鼓婆踩着鼓点翩翩起舞,先跑四门(即东南西北方),而后依次表演“犀牛望月、乌鸦晒翅、鹞子翻身、雪花盖顶、鲤鱼亲嘴、罗汉献肚、黄龙缠身、就地割葱、赶鸡进栖、黄狗旋窠”等10余个规定动作,舞完回到“鼓门”,改换鼓点再唱2~4首花灯歌。 唱歌时两人按鼓点跟着节拍舞蹈,唱毕,表演者站立两旁,乐队从中间出门,灯队随后离开,表演才宣告结束。

形似腰鼓展示乡土才艺 花鼓灯的基本灯彩由1只花鼓笼和4个花盆组成,也有加花篮、牌灯或车子灯的。花鼓笼和花盆都用篾扎纸糊,讲求艺术效果。花鼓笼形似腰鼓,两头小中间大,上有提手下有木板插烛,用红白纸相间裱糊。 花鼓灯笼身及两头可以剪贴纸花图案,另配一对花鞭(鼓槌),长约40公分,用色纸缠绕。花盆为手端式,以长约40公分的木制手柄为依托,用竹篾在其上扎1个高和直径均约25公分,外形6方6角的花盆架,用色纸裱糊,一般从内到外裱成2~3层,外层用色纸雕刻穿花,里层用红白纸,不雕花。 角上吊花绦,盆中间点灯,每盆扎一束纸花,为春牡、夏莲、秋菊、冬梅。车子为独轮手推车,用木头制作,每车“坐”一个小孩,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如“千里送亲娘”、“刘备招亲”等,车子用红布装饰,车内点蜡烛,车上扎一双与坐车儿童相吻合的下肢,形如“坐”车。车子和花盆扎得越精致越好,可以展示乡土才艺,让人看了交口称赞。

代代相传乡土味浓厚 花鼓灯的锣鼓分为进、出门锣鼓、伴唱锣鼓和“打花鼓”锣鼓三种打法。其伴唱锣鼓叫“法头”也叫“鼓点”,每唱一首歌,打一次锣鼓,有多种“法头”,可选择应用,由司鼓指挥并用规定动作告诉乐队成员,以免打错。 乐器有锣、钹、小锣、小鼓、夹板、吉子、唢呐、笛子等。花鼓灯喝彩贺词与其它灯彩差不多,也有临时创作的。花灯歌的歌词较多,内容广泛,或表现春耕农作,或喜庆祝贺,或知识礼俗,或男女爱情等。才思敏捷者根据东家实际情况现编现唱,叫做“见子纲”。其唱腔,南山花鼓灯有5个版本,多为徵、羽调式,旋律质朴,乡土味浓厚。 据了解,以前靖安几个乡镇都有“花鼓灯”,唯以璪都南山保存的时间较为长久,目前健在的老年人和中青年人中有许多人都打过花鼓,可谓代代相传。

广为流传融合本地文化 花鼓灯在靖安山区形成,年代无文字可考,但经调查发现,其历史渊源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靖安山上多为客家人聚居地,有客家人的地方才有花鼓灯,客家人祖先都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是他们吸收凤阳花鼓的演唱形式,经过不断创新加工衍化而来,衍生为客家文化;二是花鼓灯由安徽人带来,由《凤阳花鼓》演变而来。 据《中国民间舞蹈集成·靖安资料分册》记载,早年安徽人遭受灾荒,逃难者沿乡乞讨,身背小鼓到人家门前击鼓唱曲,以求施舍。当他们定居靖安后,总要在每年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期间和着“打莲枪”一块表演。现在的表演已去掉了“打莲枪”,只继承了那面形状似鼓、篾扎纸糊、里面点烛的花鼓灯。经过本地后代艺人的不断加工,逐步形成了有自已特点而为广大乡民所喜爱的花鼓灯,一代传一代,在靖安山区广为流传。

茅美峰(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