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采茶戏是江西临川汉族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采用抚州赣语说唱。旧名“三脚班”、“半班”。清初,抚州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采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采表演,形成独立的“三脚班”,产生了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其发祥地就是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的交界地区。该地区早就流行的宜黄戏,为抚州“三脚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条件。
抚州采茶戏唱腔,大都来自江西省汉族民歌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其传统的唱腔是专曲专用的曲牌体腔调,后经发展创新,已出现大量板腔体唱腔。它的词格一般为上下对偶的五字句、七字句或者十字句乐段。旋律特征为字多腔少,简洁明快,每一唱段的行腔与地方语言的音调结合甚密,似吟似诉,颇具说唱音乐之风格。抚州采茶戏唱腔以纯正的抚州话为语言标准。演唱时分男女分腔都用本噪,特别要求吐字的清晰与运腔的圆润。
抚州采茶戏因脱胎于灯彩歌舞,故以反映短衣罗裙的小人物见长。其艺术特点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恢谐、通俗易懂;唱做朴实,亦歌亦舞,活泼风趣。其表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尤其小生小丑的扇子功、小丑的矮子步、小旦的手巾功,都从生活中提炼出来,既有淳朴的江西汉族民间艺术韵味,又有个性鲜明的表演特色。如小丑的矮子步,动作幽默有趣,形象逼真,而且变化很多,有“猴拳步”、“蛤蟆跳”、“涉水步”、“鸡公啄米”、“猴子跳圈”、“懒猫抓痒”等。又如小旦的手中功,运用大手帕,配合手眼身法步,或揉搓、或抛甩、或掩面、或飞转,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绪。再如小生(小丑)的扇子功,既有单手打,又能双手双肩打,有时绕指而转,有时空中抛耍,左右开合,上下翻飞,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