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十二景之玉蟾刘海(存在)

家乡区县: 西安市户县

  有一则民谚说:刘海生来有仙根,家住户县曲抱村。户县城西2公里处的曲抱村是民间增福财神刘海的故乡,至今仍有一座称作“玉蟾台”的小庙供奉刘海,传说始建于唐朝。这里古称瓜(刮)牛台,相传老子西行经此,用轩辕剑刮洗青牛身上的污泥,故得名。又传说刘海曾修道于此,于是改名玉蟾台。祖庵镇重阳万寿宫的碑林中《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碑阴就镌刻有元代书法家宋渤的行书《刘海蟾诗碑》。

曲抱村有刘海庙

我从户县县城向西行1.5公里复而南行,再拐上向西的村道,远远就看到古朴的玉蟾台道院。朱红色庙门坐北朝南,高悬阿工题写的门匾“玉蟾台”,两侧有楹联:“碧水长流传道楼台怡胜景;绿云环抱吐月纳福济苍生。”庙门两侧墙上各有两组垂直排列的相同八卦符号,门左侧形状为黒色的两短夹一长,门右侧为红色的两长夹一短。这样的装饰在其它道院还从来没有见到过,经请教懂易经的人士方得知,左侧为“坎卦”卦象,坎为水,表现出阳入阴中,内刚外柔的象。坎卦告诉人们,人生难免遭遇艰难阻碍,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动脑筋设法解救。右侧为“离卦”卦象,离为火,内空外明,为光明接连升起之表象。离卦告诉人们,人有聪明才智,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顺应天道,就不应该骄狂自大。也有书籍解读“坎”“离”并排有“水深火热”之意,告诫人们步入社会须谨慎小心,能经受压力而不同流合污。

从偏门进入院中,看见场地不大,庙中建筑一览无余。居中建有三门五间的三清殿,供奉道教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西侧为三间五圣宫,供奉北帝、龙母、天后、三界、伏波,合称五圣。东侧便是三间刘海殿了。另外还有无极老母殿、丹房等。刘海殿门前置一长方形香炉,正面刻有“玉蟾台刘海庙”,供人们奉香祭拜。门外东侧廊下有一通石碑,一面刻有刘海像,左右两行刻着苏东坡的诗句:“仙根曲抱生刘海,神水渼陂戏金蟾”。另一面刻有刘海戏金蟾的神话故事。走进殿内,只见神台上供奉有三尊神像,西边穿杏黄色长袍手持混元球的为神医华佗,东边穿朱红色长袍身坐虎、手戏龙的为药圣孙思邈,中间穿蓝色长袍的就是增福财神刘海了。只见他右手高扬牵着一根金线,身前有一只蟾蜍,挺身直立,红舌长伸,身下涌起层层水浪。刘海看着金蟾,心生欢喜,这一尊刘海和别的庙宇中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神像截然不同,表情嘻嘻哈哈,轻松活泼,一看就是个乐天派。

这只三足金蟾大有来历,被认为是灵物,系上古厥阴之气所化生,其身青黑,遍布金点,白睛金珠,集五行之气于一身,以天地精气为食,善嗜咬金而储,三足乃应三才之数。俗话说:“三只脚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 说法便源于这个典故。据说刘海庙所在地被称为“玉蟾台”,也是因为能吐出金钱的金蟾肚白如玉,故民间呼之曰“玉蟾台”。

玉蟾台历经宋元明清,虽饱经沧桑,风景依旧美丽。宋代大哲学家程颢任户县主簿之职晚宿草堂寺时,曾写诗描绘这一带的风景:“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筼筜一径通。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明清户县十二景之一有“玉蟾稻塍”,《重修户县志·金石》载有清代吴廷芝《玉蟾稻塍》诗:“井庐沟阴陌阡连,月印塍痕绣错编。□□返人麦浪滚,飘飘拂袂稻风喧。斜穿石径依台榭,曲抱村墟列涧躔。野色苍茫烟雾起,还将归路下花田。”邑人杨照林老先生曾撰文回忆,昔日曲抱村的玉蟾台风景幽美, 一大片亭亭玉立的修竹环抱着这座美景如画的道家小庙。玉蟾台台高地阔,在今台南四十余米处,都是玉蟾台高起的地域,竹林南面有一道宽约三米的水渠,一股清流环绕竹林四周,然后北折,向东北方向注入渼陂湖中。行人跨越古桥,穿越竹林,就来到一处典雅朴素的院落,南端是九间带楼的瓦房,北边紧邻的两旁有厢房十余间。院地中央一座殿宇,当年小学用作办公室。院中的北部即坐落今三清殿、刘海殿等建筑。昔日这里虽设学校,但道家的诸神塑像却完整保留,与师生长伴同存。解放初庙院改为学校。文革间竹林巨树惨遭砍伐,庙宇房舍大多毁弃。在推行 “田园化”时,所有道路东西、南北都得取直。东西生产路正好对准了玉蟾台,于是大部分台基被挖掉。因有识之士出面干预,才留下了今日的一小块胜迹。后来落实宗教政策,这里得到集资修葺。

据说曲抱村西边有三角池(即金蟾池)、点丹桥、吐丹桥等遗址,也有说台南500米处有刘海戏金蟾之三角金水池和古石桥遗迹。但我去田野中找,并没有找到。

刘海戏金蟾的传说

广为传诵的刘海与金蟾的神话故事诞生于户县曲抱村。

据《户县志》记载,相传刘海从小家贫,靠打柴养活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他干活勤快,为人老诚,对母亲也十分孝敬。一日,刘海打柴回来,在村西小石桥边的三角泉内偶遇一金蟾,生三只脚,背黄腹白,见他过来不躲不闪。刘海甚是稀奇,每次路过,金蟾都要和他戏耍一番,方肯离去。年复一年,刘海长成大小伙了。一次他担柴下山,被一位年轻女子挡住去路。那女子说她叫梅姑,从小看刘海在这儿打柴,要与他下山结为夫妻。刘海先是不允,梅姑苦苦恳求,追缠不舍,逼得刘海无奈,便答应回家和母亲商量后再说。回到家里,母亲听得此事,十分乐意。第二天,刘海就答应了梅姑,一同下山结为夫妻。婚后梅姑对母亲十分孝敬。不久,母亲去世,他们依然相亲相爱,刘海打柴回来也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高兴得他整天乐悠悠的。这一天他又从桥边走过,想把自己的幸福告诉那只金蟾,金蟾却不见了。正疑虑间,有一跛足道人朝他走来,对他说:“刘海呀!听说你娶了个好媳妇,但她虽好,却不是人,是个狐狸精。”刘海不信,说他胡说八道,那道人嘿嘿一笑说:“你若不相信,今日回家就装肚子疼,她便给你一颗宝珠,你把这个宝珠吞下肚子,便知道她是谁了。”说着,道人不见了。刘海怀着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里,放下柴担就声称肚子疼。梅姑百般抚慰并熬汤医治均无济于事,她便转过身去,从嘴里吐出一颗宝珠,交给刘海,让他噙在嘴里。刘海得了宝珠,肚子也不疼了,连忙爬起来就要朝肚子里吞。梅姑看出破绽,经再三盘问,刘海才把遇见跛足道人的事告诉了梅姑。梅姑听罢,对刘海说:“那跛足道人,是桥下的金蟾脱化,它也修炼了五百年,同样有一颗宝珠,这宝珠就是修炼的仙丹。多年来,它欲夺我仙丹,凑成千年,急欲成仙,却未能得逞,如今又想破坏你我美好婚姻。”刘海这才恍然大悟,把宝珠还给梅姑,提起斧子,要去找金蟾算账,梅姑连忙拦住他,又把宝珠交给他,然后嘱咐了几句,才把他送走。刘海来到石桥边,照着梅姑的嘱咐,拿出宝珠,金蟾一见就要吞。刘海逗着它左转十八圈,右转十八圈,不一会儿那金蟾果然浑身哆嗦,心口作呕,吐出了宝珠似的丹来,刘海连忙吞下肚去。金蟾失去仙丹,只得依附于刘海,刘海就让它吐出金灿灿的金钱来。从此,刘海得了仙道,不再打柴,云游四方去了。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走到那里就把金钱撒到那里,救济穷人。人们热爱他,感激他,叫他“活财神”。

也有另一种说法,据《中国神话人物辞典》所载,刘海与金蟾原是九天瑶池的两位仙人,因二人相戏,触怒了王母,金蟾被打入户县曲抱村西边的“三角潭”(亦称金蟾潭),刘海被贬为农家采樵的青年,仅靠打柴养活双目失明的老母。

刘海由真人变为神仙

刘海,历史上实有其人。《辞海》“刘海蟾”条载:“名操,字宗成,五代时燕山(府治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一说名哲,字元(铉)英,后梁广陵(今河南息县)人。事燕主刘守光为相,好黄老之学。后弃官隐修于华山、终南山,相传得道仙去”。刘海16岁时中进士做官。后来,刘守光被后梁太祖封为燕王,刘海就当上了燕王的丞相。刘海特别喜好谈玄论道,与道士交往甚密。一天,有个道士来访,刘海以宾客之礼相待。问道士的姓名,默而不答,只是要刘海拿出鸡蛋十个,金钱十文,将每一文钱间隔一个鸡蛋层层垒叠,垒成一座塔,而没有坠下来。刘海惊叹说:“危险!”道士告诉他:“你身家性命面临的危险,更甚于此。”刘海问:“如何摆脱这种危险?”道士并不作答,而是拿起鸡蛋、金钱掷之于地,然后长笑而去。原来,道士是说刘海现在身居高位,这高位就像叠垒的鸡蛋一样,随时可能坠毁,而要摆脱危险,免去杀身之祸,就要抛弃荣华富贵,就像道士将鸡蛋、金钱掷于地上一样,弃荣华富贵如敝履。刘海很快明白了道士的用意,当晚摆了一桌酒席美美吃了一餐,然后砸碎所有的宝器。第二天,解下相印,穿上道士的服装,假装发狂而舞,出了燕国,远游秦川去了。他出家后取道号“海蟾子”,称为刘海蟾。在路上他又遇到那位道士,道士授给他服丹成仙的口诀。刘海方知他是正阳子,即钟离权。两年以后,燕王刘守光僭称大燕皇帝,不久就被朝廷剿灭,刘守光遭诛灭九族之祸。而此时,刘海正云游天下访道。后来遇上了吕洞宾,领受以秘法,乃得道成为真仙。从此,刘海以王重阳、钟离权、吕洞宾为师,追随他们遁迹终南山太华山之间修道成仙,一直活到北宋末年,享年100余岁。道教全真派奉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北五祖。元时,世祖忽必烈封刘海蟾为“明悟弘道真君”,至元武宗时,又加封为帝君。但为什么正史中不载刘海,我的看法是刘守光尚且在《新五代史》中列入“杂传二十七”,在《旧五代史》中列入“卷一百三十五僭伪列传二”,一个割据一方的非正统政权的丞相又算得了什么呢?

清人孟籁甫在《丰暇笔谈》中说,苏州有个大商人贝宏文,世居阊门外南濠,行善乐施。康熙年间,有个不相识的男子自称阿保,找上门来要当佣人,贝宏文答应了。阿保干活很卖力气,给他工钱,坚辞不受,有时一连几天不吃饭也不饿,贝家很惊异。他刷洗尿壶时,竟能翻其里洗刷,刷完再翻过来。陶瓷在他手里,像羊肚似的柔软。贝家更惊奇了。元宵节时,阿保抱着小主人去看灯,半夜未归,家里人十分着急。直到三鼓始归,主人责怪他,阿宝说:“这儿的灯不热闹,我带小主人去了一趟福建省城,那里的灯才漂亮呐!主人何必着急呢!”贝家人哪里肯信,不料小主人从怀中掏出一把鲜荔枝,让父母尝尝。大家才知道阿保是个异人。又过数月,阿保“汲井得三足的蟾蜍,以彩绳数尺系之,负诸肩上,喜悦告人曰‘此物逃去,期年不能得,今寻得之矣。’于是乡里传述,以为刘海蟾在贝家,争往看之,至拥挤不得行。”此时,人们只见“负蟾者举手谢主人,在庭中冉冉乘空而去”。

刘海曾被视为钓钱散财之神,旧时结婚人们常张贴此类画,以取吉利,表示日子越过越发,富裕美满。在传统年画《福字图》中,刘海戏金蟾与和合二仙、天官、财神、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合绘在一起,充满了吉祥、喜庆的气氛,很受人们欢迎。地方戏曲有《刘海戏蟾》《刘海砍樵》《刘海与梅姑》剧目,木版年画有《刘海撒金钱》。千百年来,刘海因未得财神封号但却承担了一部分财神的职责而被誉为“准财神” ,民间也直接称他“增福财神”,视他为能给人间带来钱财、子嗣的吉祥神。周至县田峪河畔的赵公明财神庙几乎汇聚了天南地北所有的财神,却偏偏没有近在咫尺的“增福财神”刘海的一席之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糖宝妮妮(2015-04-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