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魁星阁位于安义县解放大街南侧,紧临梦娘娘庙。为两层四方塔形楼阁。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古朴端庄。原来是一幢佛堂与僧房,后来成了私塾学馆。传说清乾隆时大学士胡中藻(梦山附近人)曾在这里读书,但“读了三年书,读不清‘人之初’”。后突然昏倒在地,口吐鲜血,苏醒过来,学业猛进,得中进士,成为有名的大学士,由此人们就把这个房子称为“魁星阁”。后改建成一座四重檐歇的山式建筑,也就是现在的魁星阁。
魁星阁位于新余市二中南侧,是一座四重檐歇的山式建筑,阁基由灰白色麻条石铺砌,四周高0.7米、宽1.8米。底层,即第一层,除四根大柱顶着柱础石外,还有八根檐柱与梁、枋穿插扣紧,围成方形里外“明间”、“次间”。四围砌以青砖、砖墙表面粉以紫红,拱门西向,东、南、北三面各开琉璃九凤窗两扇,室内面积110.25平方米。阁身包括第二至第四层,按相应比例依次缩小,其结构与底层稍异,为井框式木架结构,仅四柱与梁、枋相扣,起承重作用。楼梯、楼面采用杉木企口接缝,四面围以花格隔扇窗,窗外四檐皆覆以琉璃瓦,其中,每个翘挺的角檐之下都垂悬铜铃,清风拂来,响铃阵阵,别有一番雅趣。阁盖飞檐凤吻,为饰有贴金图案的牡丹镶花屋脊,两端鳌鱼翘尾,中间耸立黄色瓷质葫芦宝瓶。
据文献记载:魁星阁,初名采芹阁。相传该阁创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为临江军教授叶师中所创,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县刘尧诲重建,亦有刘尧诲即阁创建者的说法。该阁明末倾圮。清康熙十年(1671年)七月,知府王抚民、知县符执桓、训导蔡幼倡率重建,同年十月竣工。阁之顶层塑有(三点水加辛)潼真君神像,以供文人祭祀。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知县张景花重修,上下三层,重阿飞檐,高38尺,改名“在兹阁”意为文运昌盛,全在此阁。道光元年(1821年)狂风倾圮。次年,知县详安率全县士民捐资按原貌修复,绅士周作义、胡拱辰、罗亭玉自备行旅费用监造,改名“魁星阁”,沿袭至今。阁之顶层设魁星术雕像,右执(石加朱)笔,左端木斗,以为点斗之势,意谓用点定中试者的姓名。在科举时代,当地应试者均携香烛、供果前来,以求灵验。清末瀛州书院山长赵辉有“魁星阁联”:揽胜赋长吟,每当晓来江气,雨后山光,凭斯楼坐收诸景;凌虚聊纵步,若要手抉云章,胸罗宿海,与群英更上一层。
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称,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枢(天枢/天枢 α Ursa MaJORIS,亦称:北斗一、纽星、天魁、 贪狼、正星、秦、枢星、天蓬、阳明、阳明贪狼太星君)、天璇(天璇 β Ursa Majoris,亦称:北斗二、从魁、巨门、法星、楚、旋星、天芮、阴精、隔角煞、阴精巨门元星君)、天玑(天玑/天玑 γ Ursa Majoris,亦称:北斗三、禄存、令星、梁、机星、天冲、天冲、军市西北星、真人、囚宿、次桃花、真人禄存真星君)、天权(天权/天权 δ Ursa Majoris,亦称:权星、文曲星、北斗四、伐星、吴、天辅、玄冥、玄武、真武、玄冥文曲纽星君)。此四星除合称“魁星”外,亦被并称为“斗魁”。后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成为封建社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七月七日为魁星诞。
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没见过魁星像的人也许会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举的,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见图如见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