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26355981.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maomeifeng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omeifeng
我的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maomeifeng?source=blog
“郎官第”座落在靖安县西北的水口乡来堡村境内。距县城 7.5公里,是一座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
据“郎官第”的主人西安公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陈锦龙先生介绍,“郎官第”这座历尽风霜雨雪的清代古建筑,始建于一七八五年(清乾隆四十八年)距今已有224年的历史。开基祖陈三峰系清朝乾隆年间来堡陈姓望族中唯一的两榜进土,曾授封阳县令,因其在任期间政绩颇佳,被吏部升调到吉洲任知府。次年,陈母病逝,陈三峰丁忧在家,庐墓三年,加上自己身染沉疴,故一直未能赴任,陈锦龙系陈三峰七代玄孙。
这座名闻遐迩的“郎官第”古建筑座东朝西,占地面积812.57平方米,建筑面积680.48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建筑的外围四周砌有三米见高的风火墙。正大门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呈八字形门楣上端正中镶嵌着一块长1.5米,宽0.8米的纯青大理石,上书“世大夫第”,该四字均为仿宋体所雕刻。大门前曾有一个半月形荷花池,可惜在文革中被填湮没。
“郎官第”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以楠、杉、柏等名贵木质为原料构建的五栋直进的整体建筑,四方飞阁流丹在重叠的斗拱间鱼鳞饰纹纵横交错,非常精美,整座主体建筑的格局分为四厅二十四房。即前厅、官厅(迎接达官贵人及本姓考取功名子弟的场所),祖厅(供奉陈姓历代宗祖之外),后厅。房间为正房八间,厢房十间,偏房六间。内辟六座正门,即大门二座,中门一座,后厅门一座,侧门二座。在每个大厅的牌楼下端都悬挂着一块大幅横匾。据称:象这种楠木烫金大幅横匾共有九块,现仅存官厅内上书“甲第维新”四字的横匾;落款为当时镇守南昌的一位总兵,赠匾时间为乾隆四十九年吉旦,拂去岁月的尘封,四个烫金大字依然熠熠生辉。
四厅中有廊柱八根拨地而起,最大的廊柱,当属官厅中两根,每根的直径为36公分。
整座建筑的窗楹牌楼皆用阳镌手法雕饰着带有立体感的花纹图案,其设计之巧妙,雕琢之精良,今人叹为观止。
内建筑中的七个天井皆用长条大理石铺就。其中二个大天井,四个小天井,一个后天井,天井四周的滴水石,皆用六块长短不一,厚度为25公分的纯青石组成,这些天井为这座深重的古建筑起着良好的采光、通风及排水的作用。“郎官第”现存的古老家俱有官厅中大香案一张,太师椅十二把,正房内楠木套桌二张,八仙春台桌三张,古茶几六张,木鼓凉凳二条。
据传,“郎官第”曾经历抗日和文革两次浩劫才开始裒败,抗日期间,“官厅”内的八块镌有“八仙过海”、“麻姑上寿”等故事的玉石大屏风被日寇掳走,许多雕刻精美的窗棂牌楼还被砸毁损坏。有着考古价值的九块金字大横匾仅保存一块,其余八块均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而毁之一炬。
新中国成立后,“郎官第”内的二十四间房子由当地人民政府分给村民居住,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上升,曾居住在这古建筑中的村民均建造了自己的华丽新居。这些旧房已由陈锦龙先生一一买回作为自己的祖业而完璧归赵。陈锦龙先生每年从西安回乡省亲一次,在这宁静的府第中守业怀旧,抚今追昔。
平时,这座占地八百多平方米的古建筑就静静的伫立在来堡河畔和着岁月的脚步,伴着潺潺的流水,好象在向人们述说着人世的沧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