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第一泉龙井:贵阳八景 龙王爷一品泉

家乡区县: 贵阳市观山湖区

在中华中路北端西侧太平路旁有条地名叫龙井路的街道,因昔日这里有筑城第一泉的龙井而得名。

说到龙井,必须先摆点贵阳水井的“龙门阵”。

在市区自来水普及以前,贵阳市民的生活及生产用水,城南主要用南明河水,城西用水磨河水(即市西河),其余的都是用井水,即地泉水。所以老市区的公用水井遍及“九门四阁”、大街小巷。自今许多七旬以上市民还能记起的有龙井、薛家井、三元井、四方井(两口井同名)、黄家井、太乙井、姚家井、金井、竹筒井、团井、廉井、百腊井、月亮井、双井、牛头井、皂角井……….等数十口井名。加上住户院落内专供自家用的水井,全城水井将近六、七十口,昔日的贵阳城可以说称得上是“泉城”。

2011年11月25日贵阳市政府批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乙井、三元井、百腊井等19处古井中,贵阳城区就占了16处。可见把贵阳昔日称为“泉城”并不妄言。而且形成了朴实的井文化。

一是许多名井在建造上分为饮用、洗食物、洗衣物三个水池,一水三用,既节约水,又合符环保和卫生。二是由市民自发形成保护水源的可行措施。不用政府操心和行政命令。三是水井旁的相关建筑如亭、柱(类似华表)、殿,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色彩(如龙井旁建龙王庙,三元井旁建三官殿,殿中的“三官”中有“水官”)。四是赋予水井人文属性。全城的名井都有楹联,如龙井的楹联是“彩常云护光腾五;润每霖施瑞应三。”薛家井的楹联是“红浣花笺通蜀国;翠潭竹箭导天山。”三元井的楹联是“科目蝉联翘原泽;状头鳌占俯清流。”

在老贵阳城众多的名泉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圣泉。

但圣泉在城外数里之外,与家居城内的市民生活联系不大。所以昔日贵阳人所说的三大名井指的是龙井、三元井、薛家井。

这三大名井中,龙井独占鳌头,有“一品泉”之称。龙井所在的地名,民国初年也曾叫一品泉。

明清以来,贵阳牌坊林立,有80余座。仅今中华中路上就竖有牌坊20多座。其中靠今华联大厦前的一座牌坊名“一品坊”就是因重视龙井而立。足见龙井在贵阳市民心中的地位之高。早在明代,龙井便被举为贵阳八景之一曰“龙井秋月”。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山川》载:“龙井,在城隍庙前,泉出石隙中,喷噀清冽,味甘甚于他井。贵州(贵阳)八景曰‘龙井秋月’即此。教授芒文缜诗曰:‘云岩千仞琼瑶窝,月泓万顷金银波。顷年窟它少移改,神珠照夜红光多。西城将回望霖急,香玉丰含鹦鹅粒。浸空凉意绿垂垂,云泽潜通晴自湿。’”清康熙《贵州通志·山水志》引明人郭子章咏龙井诗曰“曾闻龙井似龙湫,梧叶风生井千秋。石窦泻来冰鉴莹,银瓶汲出雪花浮。寒生玉液千家润,光吐丹砂万树稠。试问西湖名似者,清冷得共此中不。”

清人陈鼎在《黔游记》中盛赞龙井“大旱三年亦不涸,泉甘而碧,全城皆赖之。”

草内妹╮(╯_╰)╭(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