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颇受皇室的影响
一进第三展厅的屏风上是三位清代皇帝画像,分别为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之所以选择他们的画像,因为他们对隆化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这还是要从一位姓爱新觉罗的女性说起,她就是固伦淑慧公主。她的生母就是在历史上以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王而赫赫有名的孝庄文皇后。顺治五年(1648年)固伦长公主淑慧下嫁蒙古巴林郡王色布腾时,公主的胞弟顺治皇帝将博洛河屯附近(今天的隆化镇下洼子一带)五百顷土地作为脂粉地陪嫁。随后,为公主经营土地的庄头(就是管家)来到当地,在离博洛河屯西南二里地方建屯居住。此后,这位庄头又招募山东、山西、直隶等地逃荒的灾民前来垦荒,慢慢形成村落。后因淑慧公主往来巴林与京城之间,常在此停驻。因此村庄被人称为“皇姑屯”,即今天隆化镇的初始。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达到演兵习武团结蒙古的政治目的,清王朝建立了“木兰围场”。此后,清帝每年率文武大臣,蒙古王公及满蒙八旗官兵举行木兰秋狝时,必经博洛河屯。木兰秋狝是八旗军队一年一度的大规模长途武装拉练,是清政府和各民族联合举行的军事演习。博物馆展柜中,一组清兵腰刀的文物,就是反映这方面的内容。
受到木兰围场的影响,宫廷又根据实际需要,先后在京师与木兰围场之间修建有30处行宫,当时隆化境内的就有6处:中关行宫、什巴尔台行宫、波罗河屯行宫、张三营行宫,济尔哈朗图行宫、阿穆呼朗图行宫。只可惜现在它们已全部倒塌。据史书记载,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进行木兰秋狝活动时在隆化境内行宫驻跸137次。
三个展厅未展出全部藏品,而是选取了700余件有代表性的藏品。话说回来,隆化民族博物馆为何有如此多的馆藏文物?这要从隆化博物馆说起。
建设发展:从综合性博物馆转变而来
“本地的特色是民族”
隆化博物馆建于1981年,然而,当时博物馆占地面积只有二亩九分地。“对于一个县城来说,有个博物馆就很不错了。”姜振利说。
馆虽不大,但每年来的人多,关键是收集到的文物越来越丰富。“条件确实需要改善了。”当人们发出这样的感慨声越来越多时,隆化县博物馆在1988年开始扩建,工程在1990年结束。扩建完成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到了2500平方米,有展厅、文物库房、办公楼、多功能厅、服务部等。“设计理念比较先进。”姜振利说,“在全省来说,我们也是首屈一指的县级馆。”
很快这座全新的博物馆就发挥了现实的效应。“我们立刻搞了展览,当时还挺轰动的。”姜振利说。
此后,博物馆充分发挥它的展示作用。除了确定了上文提到的三大基本展厅以外,常年还会举办很多临时展览,比如书法展、摄影展、科技展、发展中的隆化、隆化资源展等等。而这些临时展览,“每年都排得满满的,很多人现在还挂号等着呢。”姜振利说。
2003年,隆化县博物馆迎来了它最大的一次转折——更名。“当时我们的思考是,对于一个地方博物馆的发展,不能总是泛泛搞综合性博物馆,不能一味搞通史性的展览。”姜振利对身边的同事说:“建综合性博物馆,再怎么也比不过国家的(历史博物馆)啊。”
在“建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理念下,姜振利反复思索:“隆化的历史是什么?就是北方各民族发展的历史。而且,我们发掘到的文物也是——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多,中原的东西特别少。并且隆化现在也是准民族县,全县人口43.6万人,满蒙回族占了50%以上。”
“本地的特色就是民族啊。”姜振利想明白后,就定名了:“干脆叫‘民族博物馆’。”
那时,专题博物馆建设还未兴起,因此,姜振利觉得:“我们建一座专题博物馆的意识还算是挺超前的。”
馆好建,专业人才难寻
不过,随着近几年新建的一批专题博物馆,虽然民族专题博物馆起步较早,然而多年来未进行新的建设,博物馆已明显“设备陈旧,显得落后了。”姜振利说:“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馆,和现代化的馆,没什么可比性啊。”
于是,2009年隆化县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决定:民族博物馆要迁址重建,并将新馆馆址设在董存瑞烈士陵园附近。“一来是那里空余面积大,二来为了方便游客旅游。”姜振利说。
“规模大了,我们就能更好的展现隆化文化底蕴了,关键是可以重新建一座现代化的新馆。”姜振利似乎踌躇满志,自己却清楚当下的困难如此之重。
“主要是人才问题。”姜振利说:“全国高校内设立考古专业的少,学文物的学生就少,所以搞文物得人就少。现在,我们博物馆就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了。我们需要专业人才——征集文物、野外考古、发掘、陈展、包括执法等等。”在漫长的求贤之路上,姜振利也慢慢了解到:“这些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全国性的。”
当然,姜振利也并非一无所获,只是“人家不安于寂寞,来这儿转个弯走了。”最后,只能感慨:“从事文物工作,比较清贫。”
话虽这么说,这位老文物工作者还是很执拗:“我是1989年入行的,之前只是一名语文老师。上班后第四天就去考古发掘了,而且一去就是40天。那会儿是辛苦,可是值啊。”
姜振利觉得“值”的内容是,刚从业不久,他就得到一件宝贝——一口大缸。这口缸是1989年8月,汤头镇凤凰岭村土窑沟农民陈凤印在山地耪地时,无意发现一个铁盖,待他将盖拿起后,发现了这口缸。他将这口缸拉回家中保管,并很快通知了姜振利。
姜振利到陈凤印家仔细查看后发现,这口缸高78厘米、口径57.5厘米、底径29厘米。环肩部横书“至正贰年”,绘一笔鸟10只。腹部直书“至正三年七计”,环腹部绘随意花三棵,一笔鸟2只。
从“至正”二字,姜振利已判断出这口缸为金元时期的器物。令他惊讶的是,如此庞大身躯的它,保存相当完好,他觉得这口缸的价值一定很大。1999年7月,经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刘东瑞、华义武鉴定,这口缸是当地“兴州窑”的标准器物,为国家一级文物。
这对姜振利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渐渐地他开始试着研究馆藏文物,并将成果、心得写成文章发表,慢慢地他开始对文物充满感情。如今,他正准备编写几本专著,回忆当初,他呵呵一笑:“那是很有成就感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