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话楼台 故人听雨歌楼上

家乡区县: 贵阳市观山湖区

筑是贵阳的简称。金筑是贵阳人热爱家乡的爱称。

贵阳从元代修建土城至清代,不过六百来年,那时的面积也不大。但修建的楼和台却不少,许多楼、台之名还作为地名延续至今。是贵阳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虽大部已消失,其间附生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流传至今。

先说楼,首推甲秀楼。甲秀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距今已有416年。为当时的巡抚江东之和巡按应朝卿所建。清代多次重修。宣统元年毁于火,巡抚厐鸿书重建。1982年贵阳市人民政府拨巨款全面维修后,为贵阳游览胜地之一。国家级文保单位。也是当代贵阳地标性建筑之一。是历史上官府提倡和重视教育的见证。甲秀楼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清代楹联大家刘韫良撰写的甲秀楼长联,206字。

成都的望江楼长联,昆明的大观园长联,贵阳的甲秀楼长联,在全国旅游景区的长联中,享有极高的美誉。但因大观楼长联有毛泽东,郭沫若及其他名人点笔,其声誉更高,并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近年来有学者将甲秀楼长联(以下简称甲联)与大观楼长联(以下简称大联)比对,认为“大联”文辞富丽,气魄雄伟。上联写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写史,云南历史概述其中,确是长联中的上品。但“甲联”却略胜一筹。

首先,“甲联”比“大联”多26字。辞藻华丽但朴实,引典巧妙,引人入胜。尤其是站得高,意境深远。“大联”写景。起于滇池,止也滇池,仅将五百里滇池收入眼底。下联写史,仅限于云南。而“甲联”写的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更上一层,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越峤,北带巴蘷。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起中原半壁”。

站在甲秀楼上,其心胸却把两湖、两广、川滇6省“收入眼底”滇池自然也在其中。而一座甲秀楼却撑起了祖国半壁河山(指西南边陲)。气势何等之磅礴,若无吞吐宇宙之胸怀,何以成文。昔有《甲秀楼》联云:“开天参井文昌府;地接风云武相词。葛相祠前一川静;竹王城外此楼高”。谯楼,又名钟鼓楼,旧址在王家巷口,乃元代建筑,“上置漏壶,钟鼓以节晨昏”。无边风月楼,在大十字以北八里。明代王训有这样的诗句:“百尺楼中几席前,风光月色渺无边…...”。

万卷楼也在城北。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宫室》载:“万卷楼,在治城北。郡人易贵建,以藏书。”藏书逾万卷,故叫万卷楼。肃边搂,明嘉靖《贵州通志》载:“肃边搂,在按察司门外之左,成化间按察使卢秩建。东楼,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宫室》载:“东楼,在治城内南,隐土顾璇建。”。晚翠楼,在城北。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宫室》载:文士宋冕建。知府易贵诗曰:“钟情桃李世情同,过眼繁华次第空。曾似绕楼种松柏,萧疏时节亦丰隆”。

在贡院(今河东路)内有一座玉尺楼。清代楹联大家刘韫良有联曰:“五彩临风量凤锦;三清乘月听莺笙。”玉尺楼极高,可观贵阳全景。还有西门三元宫内的船楼,电台街上的华家阁楼。护国路上昔学古书院内的敬业楼。巡按院内的卷楼,都是明清时期贵阳城中很有文化含量的楼。

明清以来贵阳的台也不少,著名的有观风台。又名观象台,址在南明河畔,观水路即因观风台而得名。

相传诸葛亮在南征牂牁时,大将马忠曾驻兵于此。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巡抚毕三才于此建亭。台作观天象用,故名。清人夏时著诗吟观风台曰:“龙诞溪畔水津津,过客看星又一春。最喜身闲知渐少,自来怀刺未投人”。现观风台已建成山体公园,供人游览。

读书台,民间叫王训读书台,在八角岩山麓。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宫室》载:“读书台,在治城二里许白岩上半。郡人教授王训归隐时所筑。台下垒石作院,引泉凿池,杂植花竹,有棋杆、琴案,皆假山,石为之。训常与客觞咏于此……。”王训著有《寓庵文集》36卷,《老子注》若干卷。贵州近代文化名人,独山人莫友芝称王训是贵州“明代文教之鼻祖”之一。狮峰将台,在城西狮子山上,今为狮峰路。

明初朱元璋实施“调北征南”战略,派大将傅友德卒兵三十万来黔。相传为傅友德总兵筑台于此作练兵之用。明万历郭子章《黔记·山水志》载:“狮峰将台,在城西皇许狮子山上。洪武年,总兵傅友德筑台于此,以阅武。”贵阳八景之一曰:“狮峰将台”。还有设在今铭仕楼背后高台上的明代总兵府内的东胜台。可惜除观风台外,其他古迹均已消失。

草内妹╮(╯_╰)╭(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