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枣酒,俗称枣木杠酒,枣杠子酒,以纯大枣为原料,依靠传统工艺酿造而成.“枣木杠”原名“枣核液”,养生壮如枣杠,健身美若参果。明代吏部天官杨巍享此液,寿九秩而终,清季“海丰吴氏”贵斯酒,官九世传家。民谚曰:商贾饮此酒早发,仕官饮此酒早升,百姓饮此酒平顺安康,阖家欢乐。足显枣木杠酒之魅力也。
枣酒,又名枣杠子,是保定市阜平县(全国有名的阜平大枣产地)的特产和独产,不过枣酒也并非阜平独有,产大枣的地方大都产枣酒,但阜平的枣杠子却风味独特,与众不同。因为阜平有“中国大枣第一乡”之美誉,这里的独特的山地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枣树的生长,阜平大枣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极甜而闻名,再加上这里地处太行山腹地,空气清新,植被完好,无公害无污染,溪水清澈,所以,以阜平大枣为原料,以当地天然山泉水为水母,当地农民朴实而精细的工艺酿造出来的枣酒自然是清冽甘醇,别有一番风味,格外受人青睐。很久以来一直和沧州的金丝小枣被作为皇室的贡品……由于此酒以纯枣酿制,入口枣香非常浓郁,且持久。
阜平枣杠子是纯大枣酿制的酒,没加一分酒精,不通过任何的勾兑,多数是庄家作坊里酿制出来的纯酒。做枣酒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砸枣。先把大枣用水泡一个晚上,第二天再和米糠放在一起砸碎,然后搅拌匀称,做成碎枣和糠的混淆物。第二步是发酵。在地下挖一个深坑,然后把做好的枣糠混淆物放进去,一层层砸实,最后用泥抹好。发酵过程平常须要七至十天。第三步即是烧酒了。火上放一口盛满水的大锅,锅上是一个木板拼成的笼屉一样的用具,叫弪,内中放发酵好的质料,最上面置一鏊,鏊里盛着凉水,大锅的水开后,蒸气往上走,穿过弪,在鏊下结成蒸馏水,流到缸里,这即是酒。酒可出三次,头一次出的酒叫头鏊水,头鏊水酒劲最大,大致过程即是这样。提及来粗略,但其中再有许多的考究和说法。比喻发酵时间的好坏,烧酒的火候等等,都得学问,须要有多年体验的老师傅本领完成,不是大家都能做的。由于枣杠子都是庄家的作坊里酿造出来的蒸馏水,而且绝对没有酒精勾兑之说,但绝对的纯,绝对的真,绝对的醇,即便是爱喝的人姑且贪杯,多喝几杯,也无大碍,最多睡上几个小时,绝对不会伤肉体的。
关于枣酒的来历,枣乡人普遍说法为战国时期白荻人开始酿造。枣乡人酿酒崇仪狄,仪狄为上古禹时期的一个女人,传说是她酿造了酒。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千日酒”和“云蒙佳酿”的传奇故事,这在《枣乡漫话》一书中均有详细记载。这些故事深刻反映出枣乡人对枣酒的崇尚心理。由于他们对枣酒的崇尚,他们在烧酒时都要供奉仪狄和酒神杜康。酿造的枣酒枣香浓郁、幽雅细腻、风味独特,在无数醇醪佳酿的繁多种类中可谓是独树一帜,素有“一滴枣木杠,十年留余香”之说。关于这“枣木杠”酒,其来历亦颇具传奇色彩。
传说北宋初年,女英雄刘金定在云蒙山(又称鳌鱼山、双锁山,位于行唐县西北部山区)落草为王。宋将高君宝奉命押运粮草前往雁门关,路过此山,被刘金定士卒拦住去路,要宋军留下粮草。山寨士卒手持枣木杠与宋军交战,但敌不过宋兵,忙报与金定。刘金定自知宋将武艺高强,非智取难以取胜,就趋步亲自下山向宋将赔礼,让宋兵到山寨歇息。君宝不知是计随金定上山,金定用山寨自酿的枣酒设宴款待,宋军将领见金定如此好客,戒备全无,个个喝得酩酊大醉,醉烂如泥。等醒来时一个个被捆得结结实实。其间,金定、君宝一见钟情,后来结为伉俪。事后,君宝戏言:“没想到你的大碗酒比枣木杠还厉害”。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则传说,另外关于该酒,当地史志还有以下记载:
唐昭宗景福年间,山东闹大旱。姓张的一户人家救了一个枣贩,后来枣贩为报恩,赠了张家一车枣,并相告:煮而食之。于是张家将枣煮了,并存至大缸里,久而久之存放的枣儿发酵流出汁来,枣香传到数百里,众人尝后味道十分甘冽。张家皆取而饮之,数月后竟无人饿死。张家久病卧榻的老母饮后,竟行走如风、鹤发童颜。后来人们仿照此方法制酒,因常用一根枣木棍(当地方言为枣木杠)搅拌,故取酒名“枣木杠”酒,并流传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