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期的时候,顶着下午三四点中的烈日,我和朋友踏上了去巡游烈士陵园的路程。
坐上一路车,很快就来到了烈士陵园的门口。红安一中的校门是朝东开的,烈士陵园的大门则向南开,两个单位的大门是毗邻的。我不知道一中学子们是否浪漫,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去烈士陵园的小树林里背几百个英语单词或者诵读一下《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同时呼吸一下清晨甜美的空气。哎,韶华易逝,谁又能重回高中时代呢?
不到两分钟我就来到了纪念碑广场,这时有两条路通向向北的深处,两条路的路旁都竖立着标识极其清晰地路标。走到纪念碑的台阶前,我情不自禁也许是本能地掏出手机拍下了纪念碑的全景。由于是旅游淡季,陵园游人稀少,纪念碑在金色的天空中耸向高处,一如英勇的先烈们在刀山火海里奋力抗争,呼唤着和平的到来。纪念碑旁的敲着铜锣的红色英雄像挺拔威武,英姿飒爽,革命先烈们振臂高呼的景象如在眼前。
走上几十级台阶,来到了纪念碑的面前,我可以零距离接触英雄纪念碑,抚摸纪念碑就像是要触及历史的深处,疑或抚摸革命英雄永不消逝的脸庞。纪念碑的西处空地上摆放着福建某企业参观时敬献的花篮。可能是时日已久,那些寄托着敬仰和哀思的白色菊花都凋谢了。春花易逝,烈士陵园永存,人民英雄永存,革命的浩然正气今古流传。来到纪念碑的北面,看到了那首著名的铜锣谣:小小红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战,女将送饭。这首脍炙人口的红安谣引起了多少红安儿女的感情共鸣!
再往北走,便是我敬爱的董老的纪念馆。董老纪念馆门前的废旧飞机和大炮愈发显得破旧,但是那种历史的厚重与沉实也愈发明显。董老纪念馆门前树立的文字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引起了我的专注,现在才知道董老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顺着有些陡峭的台阶,我缓慢前行,远远的就看到董老的铜像树立在纪念馆的大门里,依然那么刚毅,依然那么令人肃然起敬!
沿着小路往西走,则看到了许多将军的墓碑,极其朴素。大多只是简单的刻着“某某将军之墓”的简单墓志铭,只是比普通人的墓碑高大而已。有韩先楚将军之墓,有秦基伟将军之墓等等。将军之墓和红军战士之墓位于整个烈士陵园的北边最高地理位置小山坡上,就像一个个卫士站在小山坡上守护着整个烈士陵园。我们的将军我们的红军战士生前追随者革命领袖冲锋陷阵,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死后仍然不忘职责,尽忠职守,真是令人感叹:青山处处埋忠骨,华夏时时有战魂。
顺着将军墓前的台阶南下,又回到了董老纪念馆的门前广场。回首北方,将军之墓掩映在郁郁苍苍的青松翠柏之间。细细品味,将军之于主席,职责虽有不同,但是却都是我们红安人民的骄傲!所谓人生是没有一定的高度的,任何人在历史上留下的功绩自然由历史来评价。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一路向西,很快我来到了李先念主席纪念馆。李主席纪念馆相对于董老纪念馆则增加了更多的现代元素,纪念馆内的文史资料则更为详实。同时新设了很多视频资料,让游人真实地回味那战争年代,静静地体味主席伟大的一生。最令人感动的是纪念馆呈献了主席在担任湖北省省委书记和担任国家主席时的办公室原景。办公设备简陋,办公室简洁朴素而又不失庄严,我深信现在任何一个规模中等的企业的董事长的办公室都要比主席的办公室豪华得多。还是在纪念馆的东部,主席的遗体躺在鲜花翠柏之间,鲜红的党旗映红了永远停跳的心脏(视频资料)。纪念馆墙壁上详实的文史资料平静地述说了伟人的一生,斯人已逝,功德永存。无论在何时何地,红安籍的主席和将军们都坚守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信仰,他们都坚守了人生必须的正义和良心,纯朴善良,刚直不阿,忠诚勇敢,也许正是这些红安人特有的品质才造就了他们灿烂的人生,才造就了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的将星闪耀,才造就了中国最著名的革命摇篮的红色热土。
在夕阳的余晖与蝉鸣的交融中,我带着一份崇敬与骄傲走出了烈士陵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陵园越。 红安的英雄儿女,无论前途多么雄风,他们仍然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信仰坚定,执着敢为,他们的精神就是红安精神的真实写照,我想我们每一个红安人都应该继承与发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