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铜川
全县成功地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此期间,引导农民由自愿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组织土地入股、实行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顺利地进行了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较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建设投资额为8862万元,先后有省耐火材料厂、王石凹煤矿、三里洞煤矿、铜川人民电厂、省耀县水泥厂动工修建和建成投产,新增固定资产574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385万元,其中重工业产值899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6.6%),轻工业产值1390万元(占13.4%)。
第二个五年计划与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
1958年8月,全市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实行“以钢为纲”和“全面跃进”的方针,经济工作严重脱离实际。在生产上,盲目追求高指标,打乱了经济工作的正常秩序。是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膨胀达3891万元,积累率由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过全市财力、物力所能承受的程度。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连续三年大幅度下降,1960年,全市农民人均口粮仅115.5公斤;现金收入54元。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极为困难。
第三个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5)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铜川各级领导机构先后陷于瘫痪,许多厂矿,特别是铜川矿务局所属矿厂动辄停工停产,规章制度废弛,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武斗频繁,交通阻塞,使经济建设遭受到严重破坏。1970年以后,由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大,导致197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和工资分别比1970年增长26.9%和25.2%,均突破国家计划,国民经济出现失调局面,企业经济效益差。1975年,通过全面整顿,才使国民经济形势出现好转。在这10年期间,市铝厂、市水泥厂等厂矿开始建设;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共44.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72亿元;共生产煤炭5731.22万吨,水泥754.85万吨,电解铝(1969—1975年)2.14万吨,交流电机4.67万千瓦,变压器(1971—1975)24万千伏安。裸铝线、电石、灯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装等重要产品生产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铜川制定的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不包括中央、省属工业企业)超越了市力地情实际。规划提出:10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每年平均递增13%;农业要求1976年全市实现粮食上“纲要”(亩产200公斤),1977年过黄河(亩产250公斤),1985年跨“长江”(亩产400公斤),人均粮食640公斤;工业产值1985年达到2.59亿元;10年内基本建设总投资额为1.5亿元。从而,使全市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更加严重。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
“六五”时期,铜川继续认真贯彻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万针。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5902万元,比1980年的49059万元增长54.72%,年均递增13%;国民收入38425万元。5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45946人。
全市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5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456万元,比1980年的6743万元增长84.72%,年均递增9.8%。“六五”期间,共产粮食14.6亿斤,比“五五”期间增产8亿斤,人均产粮由1980年495公斤提高到784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11057万元,比1980年增长3.2倍。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上升到24.1%,农业商品率达到29.3%。198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057万元,比1980年增长3.2倍。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1986—1990)
“七五”期间,铜川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发展机械、冶金和轻纺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乡建设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发展教育科技事业;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主要目标是:1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2亿元(市属7.2亿元),年均递增9.5%(市属13%);农业总产值1.36亿元,年均递增6%;工业总产值9.84亿元(市属5.84亿元,比1985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0%(市属15%);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亿元,国民收入5.91亿元;地方固定投资计划3.5亿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递增6%。[8]
初步核算,2008年铜川实现生产总值128.65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7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97亿元,增长14.7%。铜川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362元,较上年增长16.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57.5:34.8调整为7.5:59.9:32.6。[9]
2010年11月12日,陕汽集团铜川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项目在铜川市新区南部工业园区投产,为铜川市优化经济结构、振兴装备制造业揭开了新的一页。总投资12亿元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项目突出重型车零部件、电动车桥、特种电动车三大产品,使基地逐步成为集团公司汽车零部件配套主力军。已建成锻造、机加、热处理、涂装、总装等17条生产线,完成了电动车桥、微型车桥生产线的搬迁,形成年产20万根重型半轴、22万根微型车桥、8万根电动车桥的生产能力,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10]
“十五”期间,该市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接续产业,旺旺、绿想、棋智等食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李华葡萄酒厂、绿想集团、祥云公司等企业的系列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占有一定份额。食品工业年总产值已超过2亿元,占到铜川工业总产值的9%。
2012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2.92亿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15.8%,连续7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7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3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77.02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长15.6%。[11]
全年非公经济增加值133.5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8%,涨幅较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0.6%,较上年回落1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下降1.1%,较上年回落12.9个百分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