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对戏剧是一个彻底的外行。倒不是说我不喜欢听戏,比如黄梅戏、河北梆子,我就很喜欢。尽管龙江戏是我的家乡剧我却不以为然。总之,即便是喜欢,但戏之奥妙,其一招一式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是,这次竹溪之行却使我对戏剧产生了兴趣。下车伊始,竹溪县委宣传部就安排作家们去观看汉二黄的表演,其时已是夜半,兼一路上鞍马劳顿,但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当我听到两位老艺术家以清唱的形式唱汉调的时候,便被立刻被吸引了。那位男演员唱的是那样桑凉悠长,仿佛空谷来风,绕山梁缓缓行走,一直进入你的灵魂,进入你的心脾,让你为之动容,让你感到一种古调的魅力与震撼。而那位女演员表演与演唱又是那样的轻柔,如同山溪之泉婉然流过,且余音不绝,让人有无穷的回味。顿时,疲倦全消,神态昂扬起来。
当时并不知此为何剧,我甚至觉得此调似歌非歌,似戏非戏,既悠远又亲切,即朴素又精致。于是蔼然相问,答曰,汉二黄。我说,怎么这样的好听啊!
当活动将要结束前的一天晚上,县上安排了另两位作家和我与汉二黄老艺术座谈一下。座谈中,我知道汉二黄的演员在竹溪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他们言传身教,一代一代传下来,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和历史的责任感,以文化艺人的良知、艺德,将汉二黄艺术保护与传承下来。时至今日已几百年矣。竹溪的汉二黄表演艺术家多年来一直以悠扬的曲调,丰富的戏剧内容,朴实的表演,抚慰着众多普通山民的魂灵,丰富着他们平静的生活,汉二黄就是从民间走来的,并吸取了民歌的智慧、民歌的曲调、民歌的通俗易懂、民歌的某种优雅之处和汉剧的种种章法,进行了自然的融合,这不仅提高了民歌的品位,也提升了汉剧的艺术品格,使其表演更加自然、优美、感人,更加的有影响力感染力。
后来,我看了一下相关的资料,资料上介绍说,汉二黄又名汉调二黄,属汉剧的一个支派,是流行于鄂西北地区较古老的皮黄腔系剧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汇集的传统剧目约有400出,传统演出剧目以“列国戏”、“三国戏”、“唐宋红”居多,它的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汉二黄角色分为十大行,一末、二净(大净、三净)、三生(生、红生)、四旦、五丑、六外(架子花脸、武花脸)、七小、八贴、九老(旦)、十杂(缺啥顶啥)。“上自宫绅富豪,下至平民学童,都以学汉二黄为荣,唱汉二黄为乐。”在老艺人中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常居二黄万字班,胜过一朝太史官”。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姿多彩的民风,造就了竹溪“汉二黄”独特的表演艺术,她清秀、甜美、祥和、委婉且不乏刚烈的音乐曲调和丰富多样的剧目,使得汉二黄成为我国戏剧宝库中一件瑰宝。2008年6月汉二黄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看来,“汉二黄”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别样手段。在汉二黄的表演当中,把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对爱情的忠贞,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一一地艺术地表达出来、灌输下去,对竹溪人的人文品德是一种很好的滋养和发扬。
在结束座谈的时候,我和竹溪的“汉二黄”艺术家们在一起合了影,很荣幸。作为一个外行我也冒昧地提了自己的希望。然而人家已经把我刚刚希望的事情,早早地开始做了,他们正在培养新的青年演员,创作新的汉二黄的剧目。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央视看到汉二黄的表演,让中国十几亿观众来欣赏这样一种独特的、亦歌亦戏的新颖又古老的艺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