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竹溪龙灯

家乡区县: 湖北省竹溪县

的竹溪,自庸以来即有崇拜龙的习俗。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当地房屋的门窗、大梁上都还保留有彩绘龙图案的习俗。明清以前的寺庙、观宇、花屋、宗祠、会馆的雕刻、彩绘、瓦当上的龙型饰物就更多了。地名也喜好冠以“龙”字,如黑龙、黄龙、青龙、龙山、龙王垭、龙王头……就连家里生了个男孩也要以龙命名,如金龙、成龙、显龙、亦龙、应龙……等等,而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当地传统文化娱乐中的舞龙灯。

竹溪有三种“龙灯”

竹溪没有真正的土著人。查阅各姓氏家史,都是从外省外县迁来的。先祖们或迁徙或逃难路经竹溪,见此地茂林修竹,山清水秀,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便不忍离去,就在此开荒种地安下家来。竹溪土地肥沃、泉水甘甜,随处垦一块田地,播下种子就能收获金灿灿的稻谷。先民们为庆贺丰收,感谢掌管风雨的东海龙神的雨露布施,便用当地的优质竹篾扎成龙的骨架,用收割后的稻草饰成龙的肌肤,十数名壮汉,身裹稻草编织的草裙,舞动长龙,尽日狂欢,释放内心丰收的喜悦。这便是竹溪最早的舞龙灯,俗称“草龙”。后来又诞生了用布做的、装饰更精美的龙灯,“草龙”便成了孩子们的游戏玩具。每逢春节,孩子们沿街舞龙,讨要蜡烛、点心、鞭炮等物。不过现在,这种游戏很少见了。
唐宋以后,竹溪人仍以竹篾捆扎龙的骨架,但用绸缎裹饰龙的肌肤,并绘以华丽的龙纹、龙鳞。每遇干旱,舞龙人身着短裤,头戴柳枝编的凉帽,从西关街头的方义桥,舞龙到城的东门求雨。沿途十里长街,家家户户门前摆放桶盆盛满清水,当求雨的队伍经过时,泼向龙身,以水浴龙。据说,当时的十里长街顿时水流成河。待舞龙的队伍返回时,总能大雨倾盆。这就是“水龙”。水龙在春节时也舞,龙还是那龙,因为冬天气温低,舞龙人身着彩衣,观龙者也不泼水,人们便称此时的龙为“旱龙”。旱龙以舞动时变幻龙形为美,或盘龙、或走花、或翻滚,以动作自然流畅、惊险奇妙为高手。这就是竹溪的第二种龙灯。
第三种龙叫 “火龙”。火龙以竹篾为骨,表贴皮纸为龙的肌肤。龙头、龙节内置油炸皮纸捻子灯,从龙头到龙尾、龙节之间用三根绳子三角形连接。舞龙壮汉只穿黄色长裤,焰火点燃直射舞龙者赤裸裸的背部。焰火越多,舞龙人怕烧伤背部,跳跃舞动越欢。火龙配有威严的仪仗,其顺序为:排灯—万紫千年—流星笼—双长号—锣鼓—龙珠。

舞“火龙”有很多习俗规矩

习俗之一:画龙点睛。火龙做好后,在出灯之前,要择吉日吉时,觅带龙字、有山有水的地方给龙开光,俗称画龙点睛。开光时,燃香裱鞭炮,鸣锣鼓长号,请诸神莅临,唱颂歌告示天庭。然后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做龙或舞龙的传人,持笔沾着由朱辰砂、顺风、千里、精血配制而成的神液,点画在龙的眼、口、鼻、耳、头等五官上。开光后的龙灯,就是真龙的化身,具有龙的神灵。出灯舞龙每到一处,就能给那里的百姓带来幸福吉祥。没开光的龙称为“瞎龙”。
习俗之二:龙有十二节和十三节之分。龙连头带尾通常为十二节,昭示一年十二个月。但逢闰年须加一节为十三节。此规矩断不能错,如果错了便视为“孽龙”。
习俗之三:龙头上的胡须被视为圣洁之物。舞龙人都有义务保护龙的胡须。因为,信众们都想获得几根龙须,作为镇灾避邪的信物。未满六周岁儿童的父母都喜欢把孩子抱着从龙嘴里通过,寓意孩子已被龙吃过了,一生将无灾无难,长命百岁。但这请龙“吃”的孩子要送红包,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
习俗之四:龙灯有着严格的长幼辈份之分。竹溪有白须龙和红须龙,白须者为祖辈,红须者为孙辈。红须龙路遇白须龙要避让街边,舞龙人要下跪叩拜,让白须龙耀武扬威地通过。明清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竹溪仅有郭家梁人敢舞白须龙。因为郭氏家族庞大,祖祖辈辈崇尚武艺,特别是板凳拳、长拳、查拳代代有传人。其他社团组织如果也舞白须龙,必将引发群体械斗。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竹溪只舞红须龙。
习俗之五:化龙。火龙一般正月初二晚出灯,到正月十六晚通宵灯会结束。十七黎明前必须到龙的开光地,把龙点燃焚烧掉,以示送龙回天庭。民间传说,若不化龙,存放龙灯之地一年不得安宁。

 

徐淑珍(2015-04-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