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最公正的裁判,在将竹溪这个山区小县围困在秦巴重重山峦之时,也大发慈悲,恩赐给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许多奇珍异物--贡茶、贡米、贡木便是其中的代表。早春时节,走进竹溪,处处感受到该县借助传统文化品牌,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展现的勃勃生机。
开发贡茶:“名品”变“民品”,千年香茗惊艳国内外市场
自古高山出好茶。茂盛的植被, 充足的阳光,较高的海拨,更使得竹溪的茶叶天生丽质,品质卓群。相传盛唐年间,武则天登基称帝,将庐陵王贬到房陵。由于山高路险,又值酷暑时节,庐陵王途经梅子垭时偶染暑疫昏厥,被一老妪煮茶而解之。庐陵王遂将梅子垭茶敬献母后武则天,武则天品后大加赞赏,钦定此茶为贡品。之后岁岁纳贡,“贡茶之乡”由此得名。
然而,盛名之下,“贡茶”这一传统文化金字招牌却被尘封已久,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茶叶产业也一直提留在零星种植状态。近年来,在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浪潮中,竹溪决策者审时度势,决定利用“贡茶”招牌,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使之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让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名品”,成为走俏四方、百姓喜爱的“民品”。经数年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抢抓国家退耕还林机遇,去年全县茶园总面积突破20万亩,茶叶总产1500万斤,同比增长87.5%,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78.5%,成为中国茶叶之乡、全省茶叶大县。
“贡茶的品味不仅在于历史悠久,还在于其生态有机,回归自然。”竹溪茶叶办主任汤显斌为我们揭开了竹溪茶品质独具的秘密。为确保茶叶食品安全,提高生态有机茶内在质量,该县在茶园栽培过程中,建设基地远离工业区,给茶园追施生物有机肥、饼粕肥和农家肥,杜绝化学农药和化肥,用喷灌系统为茶园抗旱和鲜叶洗尘。还在茶园间植兰草、花果类作物,保持茶叶高香品质。华农大教授、茶学博士倪德江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竹溪茶茶多酚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其他地区。
贡茶之乡茶飘香。而今,“龙王垭”、“梅子贡”两大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十万茶农齐奔充满生机的有机茶致富之路,茶叶产品打入欧盟、韩国等国际市场。梅子贡公司开发生产有机茶超微粉、有机茶糕点、糖果等茶食品,在全省率先实现由“喝茶”到“吃茶”的跨越,使传统产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打造贡米:“泥碗”换“金碗”,传统物产立时身价倍增,招摇过“市”
一进入竹溪境内,公路沿线就看到“贡米之乡欢迎你”之类的标语挂在醒目位置。说起贡米,面的司机一脸迷茫:只换了个名字,价钱便翻番,“搞不清咋回事儿”。
“贡米之乡”不是凭空喊出来的。有关史志记载了这样一个事实: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以后)竹溪出产米中珍品的事传进皇宫,神宗皇帝朱翊钧诏谕竹溪知县速派民夫运米进宫。神宗皇帝饱餐了御厨烹饪的小城米饭,食欲大增,喜不自禁,从此竹溪年年进贡大米。民间谚语“要找媳妇到郧西,要吃大米到竹溪”也验证了这一说法。
“贡米”诞生了数百年,却也“沉睡”了数百年。近年来,竹溪决策者重新挖出这一“金字招牌”,大力发展贡米产业。在规划上,使其由原来中峰镇一个叫彭峪沟的村庄,扩大到全镇、全县;在思路上,“运用一个品牌来唱响、作为一个项目来推进、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在措施上,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渠、路、良种、除草一体化,绿色环保全过程;发展目标上,瞄准高档大米市场需求,从贡米、贡米粥、贡米粉、贡米食品到有机饲料、畜禽养殖等多系列、多层次精深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确立了在中峰镇发展1万亩贡米种植核心区、305省道沿线发展5万亩贡米种植重点区,一年计划产出万吨有机贡米的发展规划。
“可见,开发贡米并非仅仅是换了个名号的问题,而是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全新的经营理念”,中峰镇党委书记王国荣形象地说:“传统产业一旦沾上文化的气息,便立时改头换面,身价倍增。”
昔日“灰姑娘”,今朝“靓公主”。以前1斤1元多的普通米,由于“泥碗”换成“金碗”装,一下子卖到四五元,仅此一项,去年种米农民人平增近200元,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民纷纷回到老家,承包大片土地种田。
利用贡木:“奖牌”成“招牌”,一棵贡木就是一道风景,一片树林就是一笔财富
春暖花开时节,在新洲乡烂泥湾村贡木林、鄂坪乡慈孝沟采皇木摩崖石刻等地,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参观贡木风景,品味贡木文化。
清同治版《竹溪县志》记载:竹溪县鄂坪乡慈孝沟、距县城三十公里,地势幽狭,两岸峭削,水出柿河。其地昔年多大木,前明修故宫殿,曾采皇木入此,壁间镌诗三章,年代姓名俱全,字径三寸,诗曰: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未得,于焉踯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图巩矣。明嘉靖戊午年,光华县知县福人廖希夔撰,典史华亭瞿华书。八十年代,文物工作者曾就此到故宫求证,得到确切答复。此摩崖石刻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从楠木到贡木,已是不争之事实。现在新洲乡烂泥湾村的一座山头上还存有一大片楠木林,专家判定最粗壮的一株楠木树龄至少在500年以上,有三人合抱粗,树高三十多米。树林四季常青,每株树蔸下几乎都有清泉汩汩流出,夏天清凉彻骨,冬天则雾气蒸腾,颇为神秘。
如何让贡木为经济发展服务?能不能把“贡木之乡”的奖牌变成吸引人流、资金流的招牌?竹溪人动起了脑筋。为传承贡木文化,填补贡木产品空白,去年元月,竹溪贡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利用贡木的名气和楠木的上乘质地,注册“采皇木”商标,习用祖传手工梳艺,手工雕刻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梅花三弄”、“牡丹争春”等系列贡木牌手工木梳及其它手工木质工艺品,一经问世便颇受消费者关注和青睐。针对以访古探幽为主题的旅游经济火爆的现实,该县已将采皇木摩崖石刻、烂泥湾贡木林作为旅游观光点,逐步开发完善,使之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新建成的广场公园上,贡木故事被刻成壁画,引来游人侧目。
实事求是地说,竹溪在开发贡木文化上才刚刚起步,形成规模效益更需一些时日。但该县早已从因木得名的事实中获得启示,多年前便开始大力保护以贡木为主的古树,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使竹溪成为真正的天然“氧吧”和世外桃源,其中蕴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随着谷竹高速公路的上马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推进,竹溪这块藏在深山人不识的风水宝地,必定会成为人们旅游养生的首选地和目的地。“一株贡木就是一道风景,一片树林就是一笔巨大财富”,这已不再是遥远的神话。或许,这就是贡木文化的衍生效益。
“借得春光裁锦绣,换回朝霞映朝晖。”文化决定竞争力,文化就是生产力,相信这一论断将在竹溪不断得到检验和升华。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