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杂技”一次,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想到吴桥这个地方,而吴桥就位于我的家乡河北。吴桥杂技是河北省的汉族民俗杂技艺术,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一直有“杂技之乡”之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吴桥杂技历史最悠久。相传,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吴桥姓孙的人也确实不少,以孙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孙、后孙、牌坊村等不下十多个村。吴桥古城东南面是一群土丘传说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土丘南面十里处有个孙公庙村,村东有座孙公庙,庙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孙膑。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据说与此有关。
在吴桥,杂技艺术俗称“耍玩艺儿”。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艺儿,人人有一手”。吴桥人对杂技有着特殊的爱好,无论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麦场,甚至在饭桌前和土炕上,他们随时都会翻一串跟斗,叠几组罗汉,打几趟拳跤,变几套戏法魔术。有的孩子去商店粮站打油买醋把装满油和醋的瓶子置在小拇指上托着走,点滴不洒。下雨天一群群小学生将雨伞顶在鼻子尖上冒雨行走。洞房花烛夜更是妙趣横生,吃糕点,信手拈来,喝喜酒,立等可取,新娘子空手一伸颗颗喜糖满屋飞,新郎官空中击掌支支香烟飞进手。
吴桥人练杂技的多,会杂技的多。师传徒、父传子、人人学,家家练,世代相传,越来越多。并且吴桥还是庙会盛地,过去吴桥境内庙宇林立,庵寺错落,庙会繁多。庙会为杂技提供表演的场所,杂技为庙会招徕香客,两者相辅相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吴桥传统风格。庙会期间,杂技、魔术、木偶等各路艺人纷纷赶来,或砌磋技艺,或拜师访友,或搭班组棚,庙会专为杂技行业所开,别有风趣。
据《吴桥县志》载,吴桥还有逢年过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戏,士女喧阗,官不禁夜”的传统风俗和冬春两间,红白喜事,喜庆丰收时,百姓们涌上街头,或头戴猛兽面具,或身着七色彩衣,竞技献艺,通宵达旦的风俗。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吴桥杂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是给了家乡人们继承杂技艺术的信心和动力,更鼓励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练习杂技,为家乡,为祖国争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