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简介

家乡区县: ‬辽宁省建平县

美丽的建平是我的家乡,以下是它的一些简介

建平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辽宁西部,地处东经119°10-120°02,北纬40°17-42°21之间。东靠锦州、沈阳,西通承德、北京,北邻赤峰,南接山海关,地处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京丹、沈赤、锦承、大赤线铁路从境内通过,位于县城的叶柏寿火车站点23个,专用线5条,货位140个,月装卸货物15万吨。公路交通更是四通八达,101国道穿城而过,锦赤线、建三线、叶 哈 线公路纵贯全县南北,县城叶柏寿是连接东北、华北八大城市的铁路交通枢纽;国、县、乡三级公路通车里程1000多公里。县城距朝阳飞机场仅75公里。距离锦州港240公里。建平县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电话实现国寻、国内直拨,internet网已全面开通。数字移动电话网覆盖全县各乡镇。总面积4865平方公里,人口60万。

建平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和发现55种,其中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28种,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金、锰、铌等,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玄武岩、珍珠岩、白云石、膨润土、集块岩、石灰石、煤炭等。铁矿石探明储量为6021万吨,现有铁精粉加工企业50多家,年生产铁精粉80万吨,在全国县级铁粉产量中名列第6位。膨润土探明储量为1.5亿吨,居世界首位,被誉为“中国膨润土之乡”,全县有膨润土矿及加工企业50多家,年开采能力近100万立方米,其中,外资企业3家,国内域外投资企业15家,年加工优质钠级、钙级膨润土150万吨,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特别是建平的“红火山”牌膨润土在世界享有盛誉。特别是陶瓷用的瓷土、硅石、硅灰石、紫叶岩、高岭土等储量大、质量优、价格低,为建平的陶瓷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建平县的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名优土特产品品种繁多,开发潜力很大。全县总耕地面积219万亩,人均拥有耕地4亩,居辽宁省第一位,超出全国农村人均耕地占有量的1倍,农副产品主要生产油料、麦稻、甜菜、食用菌、西瓜、紫花苜蓿、烟叶、土豆、小杂粮和沙棘果等,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国西瓜基地和西辽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并跻身全国产粮百强县行列。全县有林面积3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拥有世界最大的100万亩人工沙棘林,年产沙棘果1万吨以上。同时是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的重要县份之一,是全国绿化先进县。

建平县的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有天然和人工草场面积190万亩,其中加拿大紫花苜蓿种植面积达12万亩,优质肉羊年出栏量达50万只,猪年出栏量80万头,牛10万头。随着“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落实,饲养量还将逐年增加。

开放的建平正在以坦荡的胸怀,火热的赤诚,广纳天下贤士,盛邀四海宾朋,同谋大业,共创辉煌!建平县位于中国辽宁西部朝阳市的北端。东部与朝阳县交界,南部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凌源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赤峰市的宁城、喀喇沁旗及赤峰县隔老哈河相望。东北与敖汉旗毗邻。地处东经119°14′至120°03′,北纬41°19′至41°23′之间。现辖9个镇,23个乡。全县东西长75千米,南北长125千米,略呈矩形。面积约487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5万人。有汉、满、蒙、回、朝鲜、等民族。

建平县已开采的矿产有金、铁、锰、锌、铜、铝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珍珠岩、白云石、膨润土、石灰石、陶土、硅灰石、水晶、沸石、大理石、滑石、原煤等。其矿产特点是储量大、质量好,埋层浅,易于开采。工业部门主要有化肥、化工、橡胶、农机、发电、火柴、和制糖、木器、被服、食品加工、啤酒饮料等。柳编品品种繁多,样式美观,新颖别致,受到了国内外的青睐,现已远销美国、英国、日本、德国、荷兰、芬兰、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境内有战国时期燕国修造的长城遗址,长达80多公里,庙宇116座。1981年在牛河梁发现了一座距今5000多年前的女神庙。数处积石冢群以及一座面积约四万平方米类似城堡的石彻转墙地。这一座重大发现使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此外还有辽代的惠州城遗址,金代的杆塔等。境内还发现有各时期古墓穴1400处。

建平县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电话实现国寻、国内直拨,internet网已全面开通。数字移动电话网覆盖全县各乡镇。

建平县政府驻叶柏寿,距离承德225公里,地理位置重要,铁路交通便利。叶柏寿是蒙古语,意思是大房子.这里是蒙古乌梁海家族居住的地方(蒙西营子),有许多大户的住宅,而且是土木建筑,所以称大房子.在蒙古语中,把蒙古包叫噶尔,把房子叫板升.叶,就是伊赫的音转,意思是大.柏寿,也译板升,意思是房子.建平县其他蒙古语地名还很多,比如:朱力科,是蒙古语聚力革,意思是心脏.奎德素,意思是肚脐.哈拉道口,是黑色的矿石.喀喇沁,是做黑马奶的人.长汉池,即查干出鲁,意思是白石头.乌兰乌苏,是红水.另一个名称来源是:叶柏寿是古时候的一个驿站.被当时的人称为夜不收取的是斜音.喀喇沁在蒙语里是宝地村的意思.

1933年伪满洲国在此修筑火车站,因位在叶柏寿(今万寿)村附近,便命名“叶柏寿车站”。后来村落发展较快,形成了较大的村镇,成为该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叶柏寿”便成了该地的地名。为了区别,将原来的叶柏寿村名改称“万寿”。1938年,伪满洲国在此设立了叶柏寿村公所。1945年设叶柏寿区。1947年7月建叶柏寿县。1949年撤县建叶柏寿区。1954年建立建平县,1956年建立叶柏寿镇,镇依村名。

又据《盛京通志》记载,叶柏寿,原名“夜不收”。“夜不收”在明朝末年是军营侦探的俗名,当时曾在此村派遣侦察人员深入敌区探听敌情,他们夜里行动,白天潜伏。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个村子叫成了“夜不收”。民国年间编修的《建平县志》已不见“夜不收”这个村名。

赵爽(2015-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