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潭老街

家乡区县: 广州市增城区

   派潭镇这个曾经热闹非凡的古镇很简单,简单得如同一张手绘地图,廖廖几笔就勾勒出派潭河畔的几座老建筑,以及几棵或粗或曲的老榕树。三两名行人慢条斯理地走过,把地上的影子拉得又瘦又长。其实,早从《梦里的风帆》一书中知道了旧时的派潭圩,知道了一条河与一条街的商业,但阅读总不如亲身走在老街上的体验来得真实、亲近,也就不会有后来对一条从未见过的老街产生深深眷恋。

   老街东西相向,长约三、四百米,宽约五米,两边是清末民初始建的骑楼。从街头走到街尾,都见大门紧闭。骑楼为两层青砖建筑,方柱木门,透着晚清遗韵,斑驳的墙面上,用繁体书写的政治标语依稀可见。当地老人说,骑楼已远远不是宋朝太平年间古圩的初始模样了,经历战火和政治运动的冲击,老街兴兴灭灭,已几次修变。1938年10月,小日本的战机疯狂轰炸,派潭圩遭到莫大劫难,仅剩残垣断壁,破败不堪,直到1945年小日本投降,才重又修复了老街的商铺。从民国初年开始,老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和繁荣,咸鱼街、卖糖街、水东街、青菜街和肉食鱼类市场鳞次而生,吸引了众多山里人赶圩,也吸引了不少、澳门、佛山、东莞等地的商人和商品,一时间商贾云集,贸易旺盛。

    

    可现在,它已安静下来,变得冷寂而空旷,墙上贴的小金属牌使外人知晓,它已被派潭镇政府命名为“人民街”。这个山村的商品集散地,其实骨子里和城市里的大型商业街没什么大的不同,不同的只是它已完成一段历史时期的任务后,没落了,冷清了。经岁月的流水洗涤之后,老街只剩下一颗明澈的赤子之心。“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逼仄的老街,还在以百年风雨锤炼出的雄勃苦苦支撑着这个古镇最后的眷恋。

    从派潭镇老街的东头左转,顺一条小路前行便到了派潭河边,这应该就是活在老派潭人记忆中的新庙码头了。昔日货如山积的场景不再呈现,派潭河也变窄变浅,露出了青草萋萋的河床,著名作家陆笙笔下的“派潭河上每天来来往往数不尽的大木船,红的帆白的帆涨满了山风,把石篱山下翠绿的阡陌田园、碧蓝透彻的河水掩映出一幅恍如隔世的瑰丽风光”已不再复现,变成了小桥流水的平静模样。这里曾经是货物进出的重要口岸,将木炭、烟草、香粉、凉粉草等派潭"四宝",连同橄榄、和番石榴等特产运出去,换回大量银两和山里人需要的商货,可以想见,当年的派潭河是多么气派和骄傲。

    

 

   时光是一支破空的箭,在呼啸声中炫目而过,当你定睛看时,它已指向过去,只留下一段风情让你跟随。然后又一段时光,再让你醒来。风情是什么?风情是飘忽不定的感悟,风情是过眼烟云的物事,就像我脚下的老街,沧桑过,荣辱过,沉浮过,辉煌过,之后,进入一种诠释、一种了知,抑或一种老去。

   此时的老街静谧而美丽,美丽得如同黎明一样。它是那样顽强又是那样脆弱地生长在这里,生长在生生不息的派潭河边。老街激活的,是最纵深、也最底层的人类繁衍之根。这种想法很奇怪,没有什么言语可以表达准确。老街是一条血脉的延伸,却最终在人间序数替换中失却了方向,停顿了脚步,它用麻石和骑楼划出一条线,将现代文明世界的芜杂市声隔离开来。

Aug(2015-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