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古代的诗词仍旧流传百世。其中保留下来的不止有精神文化财产还有物质文化财产。
中国经济网沧州9月17日讯(记者 徐秀丽 通讯员 杨进涛)南水北调保沧干渠工程贯穿我县部分地区,在征迁核查工作期间,文物部门在渠线中的梁村镇北白寺村发现一处古村庄遗址。为了顺利实施这一水利工程,同时保护文物古迹,8月中旬,由省、市文保专家组成的考古队开始对这处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目前,已经发掘出不少唐宋时期人们使用的生活用品及陶瓷器碎片,并挖掘出一眼古井。这些物品经过专业修复后,将有助了解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对研究肃宁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抢救发掘旧时文化遗迹
6日上午,记者来到北白寺村。考古发掘现场位于村西北方向,原是村民们的耕地。从村里通往现场的路只有一条土路。前几天的一场秋雨,让路上多了三处泥泞,车辆不便前行,人只能沿着边儿走过。而已经在村里住了近一个月的肃宁县文保所所长梁纪想,每天就是走这条土路到现场,在日头下工作8小时。
谈起这处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又缘何被发掘,梁纪想介绍说,南水北调保沧干渠的一部分渠线正好在肃宁县城北部,去年,我省展开这一水利工程的征迁核查工作,就发现了这处村庄遗址。“根据历史记载,北白寺村大约是在明朝后期迁到现在位置的。那时候这里已经没有人烟了,原来村庄的人们可能是因为闹瘟疫或者发洪水等原因搬走了。”梁纪想说,为了顺利实施保沧干渠工程建设,又不破坏旧时文化遗迹,省文物局委托省文物研究所,对这里进行抢救性发掘。
遗址村庄历经多朝更替
目前,遗址现场已经被占用发掘的土地一片开阔。由于周边没有明显标志物,梁纪想只能指着东边的玉米地、南边的苹果林、西边的大杨树以及北边的电线杆,勉强向记者说出这片即将被抢救发掘遗址的大致范围。他还告诉记者,在之前的详细调查中,他们发现这处村庄遗址的面积其实更广,历经时期可追溯到战国和汉朝,实际上是一处历史文化的延续。但出于对文物最终进行保护的目的,发掘工作仅限于渠线范围内。
记者在现场看到13个考古工作中常见的正方格土坑。梁纪想介绍说,这种坑在考古工作中叫做“探方”。发掘工作开始时,他们先在现场西南角勘测出一个基准点,由此顺序规划出边长4米的正方格,再请当地村民进行深挖。探方的深度则通过洛阳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带出的地下泥土进行判定。梁纪想说,这些探方数量最后将增加到80多个,涉及面积近2000平方米。
唐宋时期器具碎片出土
在对已经挖好的探方进行勘察时,文保专家在灰坑(考古学术语,包含了很多当时在此生活的人们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物品,此地为垃圾坑)中发掘出了不少唐宋时期的碎瓷片、陶片、瓦片以及铁块。在现场,记者就见到其中一些刚被发掘出的物品堆放在探方边。而像这样的碎片,梁纪想每天都要装回去一大袋子。
记者随后在他暂时居住的民房内看到,这样装满的蓝色塑料袋大约有20个。每天回到住处,梁纪想就和同事们一起对这些碎片分门别类,再进行拼接粘连。梁纪想同时还为记者出示了两件他们已经拼接过半的唐宋陶瓷碗。这些物品如果拼接完整,再得到进一步修护、研究后,就可陈列在博物馆中供人参观。
此外,在中间一个探方内,文保工作者还分别发掘出了一口唐宋时期的水井,井的内径0.6米,外径0.8米,井沿据现在的地面约1.4米,估计为当时的生活饮水井;另外还发现一片古人烧火后留下的痕迹土地等等。梁纪想说,这些都将为研究当时村庄的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提供资料。
村民围观影响发掘进度
抢救性发掘工作将持续近三个月。梁纪想说,目前一切工作基本按照计划进度进行。“前几天的一场雨冲刷了探方,造成一定影响,但我们很快就恢复正常了。”这期间,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的领导对考古工作非常重视,多次前来慰问指导;梁村镇及后白寺村对考古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关心,但村民的热情有时会产生负面作用。
“最大的影响还在于一些村民的围观。”梁纪想表示,随着发掘工作的开展,村里每天都会有村民赶过来看热闹。在一些古代用品发掘出来时,一些人会有意或者无意的进行破坏,“前两天,这口井刚露头时,有村民凑近看上一眼,抬脚就把旁边的土又踢进井里。”梁纪想说,他们为此每天不得不再抽出一部分人力、调配一部分时间,维持现场秩序,打扫现场卫生。在此提醒广大群众,要保护文物挖掘现场,理性关注挖掘进度。本报将持续关注这次文物考古挖掘,对考古成果及时进行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