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集老鹅”也称盐水鹅,属手工加工作坊手艺,选用两年生以上老鹅,经过人工宰杀、腌制后,配以中草药等辅料经草锅清煮而成。其色纯、肉香,不腻,是一道传统而独特的地方风味菜肴,刚出锅的鹅可即食,作为冷菜更佳,每到节日期间,如果不提前预订,一般很难买得到。一开始,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观念比较传统,大多数的人只对鹅肉感兴趣,而鹅头、鹅翅等附件无人问津,有时白白扔掉,有时是搭配在鹅肉一起卖,而从2000年开始,“鹅四件”(鹅头、鹅翅、鹅爪、鹅肫)很是抢手,供不应求。现在,如果提起钱集老鹅,在当地和周边地区名气很响亮,特别是“大鹅头”更是抢手。因此鹅四件:鹅头、鹅翅、鹅爪、鹅肫是钱集老鹅加工的代表作品。
钱集镇历史上交通优越,区位突出,商贸饮食业发达,古有“水旱码头钱家集”之称。清初,镇域东北部是一片湖泊,有“金湖落雁”之景,是当时“沭阳八景”之一。境内水草较多,民间散养鹅成风,每家一年也就养十只八只,既可以得鹅蛋卖,还因鹅比较精灵,能防盗。一般两、三年才会卖掉,虽不成规模,但也是几乎家家每年都养殖不断。到80年代,范二(范跃华)结合自己在南京学习过板鸭加工技术,他重新研究传统老鹅制作技术获得成功,专门收购民间这种生态型的老鹅加工卤鹅出售,生意十分兴隆,后来,有范跃明、刘建、赵霞、徐利如等几个居民在他的影响下,也从事老鹅加工。
2007年4月,在沭阳县“十大农家菜”评选活动中,钱集镇选送的“钱集老鹅”被县旅游局和餐饮行业协会评为特等奖,成为沭阳县“十大农家菜”之一。2008年9月,在宿迁市首届西楚文化节美食大赛冷盘项目大赛中获铜奖。
在2000年以前,钱集老鹅主要在沭阳县钱集镇钱集街加工,除了在本镇销售外,还销到沭阳县城、宿迁市区和淮安市区。由于地区205国道边,南来北往的车辆路过时都会停车购买,供不应求。2005年以来,钱集老鹅已经更加出名,目前在淮安市区和沭阳县城均开有专店,其中淮安市以“钱集老鹅”和“钱集老鹅馆”命名的饭店有5家。淮安市区、宿迁市区、沭阳县城有20多家宾馆、饭店都把钱集老鹅作为首选美味,外省、市都有人订购老鹅,2009年初,一位曾在沭阳品尝过钱集老鹅的客商到云南投资,还订购钱集老鹅,钱集老鹅也因此首次乘坐了一次飞机远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上也越来越有讲究了。要是提起沭阳县钱集镇“范二卤鹅”,不仅在附近十里八村是宴席上的一道美味,在市内外也小有名气。要是路过钱集,总不会忘记捎上几斤带回去尝尝。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人垂青这小小的卤鹅呢?
日前,记者专程到钱集镇采访了范二的卤鹅店。
范二,实名范跃华,他的作坊在钱集街东首,东边紧挨205国道。“范二卤鹅”说起来至今已有20个年头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范二找到了依靠卤鹅加工致富的路子。当时,一位南京的师傅在钱集负责指导乡办板鸭厂的生产技术,范二也在板鸭厂做工,这位师傅的一手绝活让范二折服。后来,这位师傅返回南京搞卤鹅加工,范二就专门到南京拜他为师。一年以后,他回到钱集自己搞起了卤鹅加工。
一开始,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观念比较传统,大多数的人只对鹅肉感兴趣,而鹅头、鹅翅等附件无人问津,有时白白扔掉,有时是搭配鹅肉一起卖,每天只能销售两、三只。随着他的技术越来越精,“范二卤鹅”越来越走俏,每天可以卖二、三十只,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以前遭遇冷眼的“鹅四件”(鹅头、鹅翅、鹅爪、鹅肫)很是畅销,供不应求,而鹅肉却常常过剩,范二不得不限量加工。特别是“大鹅头”更是抢手,如果不提前几天预订的话,你还没有口福品尝。
说起其中的奥秘,一些老主顾说这主要取决于它的独特风味,更重要的是它选制上的讲究。他选用的都是老鹅,经过宰杀、烫毛、拔毛等几道手工处理程序后,下草锅蒸煮,急火、慢火控制得当,在配料时还加入适量的中草药,使做出的卤鹅肉香味美,干净卫生,回味无穷。
范二“卤鹅”店拉动了钱集镇养鹅业的发展,钱集镇相继出现了多家“卤鹅”加工户,全镇年出栏鹅15万只,市场由此应运而生。镇党委、政府支持几位复员转业军人在集镇上设立了一个家禽交易市场,每天清晨,在钱集镇家禽交易市场都可以看到成鹅交易的红火场面。
由当初的举步维艰到目前的红红火火,范二意识到要想做大“卤鹅”市场,必须扩大加工规模,还要有自己的品牌,同时“鹅四件”的供不应求而鹅肉的过剩也使范二动起要搞活经营的念头。他说:“我要把我的‘范二卤鹅’在更多的地方叫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