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之乡的渊源

家乡区县: 新乡县

     据传说,在夏、商、周三代积累的烹饪成果的基础上,新形成的饮食文化观,率先在中原地域展开。长垣时属诸侯国卫,自然在中原地域之列。
     长垣春秋时代为卫国蒲邑、匡邑。《孔子家语》“子路为蒲宰”,是长垣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任县令。子路治蒲三年(公元前487年-公元前484年),政绩卓著,孔子路过长垣,曾“三称其善”,故称长垣为“三善之地”。今长垣北学堂岗“杏坛”,就是当年孔子“设坛讲学之地,四子言志之所”。卫国大夫蘧伯玉(长垣人)与孔子交游甚密,孔子五次经过长垣,有三次住在蘧伯玉家中。孔子倡导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饮食观,对长垣烹饪讲究刀工、注重调味,曾产生直接的影响。
      唐代,长垣以烹饪为职业的“烹工”、“烹户”已见端倪。盛唐曾有人辑录400款肴馔的《中馈本草》手抄本流传于民间。酒楼、餐馆初具规模,饮食市场开始繁荣。唐代诗人岑参曾在长垣留下《醉题匡城周少府壁》的诗篇:“妇姑城南风雨秋,妇姑城中人独愁。愁云遮却望乡处,数日不上西南楼。故人薄暮公事闲,玉壶美酒琥珀殷。颍阳秋草今黄尽,醉卧君家犹未还”。诗中的“西南楼”即是唐代长垣(时称匡城,治所妇姑城)有名的酒楼。
     北宋开国,建都开封。在北宋9帝168年间,京城开封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中,有“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的记载。
素有坚实基础和烹饪传统的长垣,距开封不过百里之遥,又是都城开封的京畿之地,大量的长垣人涌入京城事厨。长此以往,长垣厨师一带十,十带百,联姻结故,相互提携,长垣事厨者逐渐发展成为京城餐饮业中的中坚力量,长垣也自然成为服务于京城餐饮业的“卫星城”。长垣烹饪从此有了一次大学习、大提高的机遇,长垣厨师从此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宋,长垣就形成了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间菜五大菜系,主要工艺以炸、溜、煎、炒、蒸、煮、烙、烤为主。
     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为躲避战乱,中原地区的人民也数次大规模地南下,长垣厨师也跟随百工技艺、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也随之转移。
     到了明清两朝,长垣中兴,文化昌盛,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从明景泰5年(1454年)到清乾隆4年(1739年)的285年间,全国共举行进士考试210科,长垣举子进士及第的就有57科87人,其中明朝33科50人,清朝24科37人。仅明万历年间,长垣就有三尚书二侍郎。因此,时有“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小长垣七尚书”的美传。受此影响,沾亲带故,攀龙附凤,长垣籍达官显贵遍及朝野。这一官僚阶层,出于个人饮食习惯,大多带家乡厨师随从事厨。由此,长垣厨师从市井酒肆跃身成为官府御厨,为长垣烹饪找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明清时期,许多王府侯爵、官僚商贾、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大都喜欢雇长垣厨师。有文字记载的清光绪皇帝的御厨王蓬州,慈禧太后的面点师李成文均为长垣人。
清末民初,全国兴起了豫菜热,举国上下许多官宦商贾、文人学士等,都以雇佣长垣厨师司厨服务为快事。清宫御厨李成文、牛青连、宋登科;李鸿章专厨陈发科,吴佩孚专厨李发详,冯玉祥专厨郝文庆,张学良专厨乔永录,阎锡山专厨左保德,以及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名楼名店,如北京“永安”、“大梁春”,上海“梁园”、天津“三五俱乐部”等,都洒下了长垣厨师辛勤的汗水。
新中国成立后,厚重的长垣烹饪文化底蕴,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建国伊始,全国各地慕名前来长垣招聘厨师的络绎不绝。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偏爱长垣厨师。长垣籍厨师的杰出代表、原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首任总厨侯瑞轩,被誉为当代“国宝级”的烹饪大师,从事烹饪六十余载,先后曾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服务,并无数次地为国家外事部门设计、制作国宴菜肴。他先后为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英国伊莉沙白二世女王,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日本明仁天皇等国家元首做过菜。其传奇的厨师生涯已被载入《世界名人大典》。
     中共中央办公厅行政总厨韩百胜,北京钓鱼台国宴总厨师长侯瑞轩,国务院餐厅总厨乔好文,全国政协餐厅厨师长李景聚,人民大会堂厨师陶少书,外交部厨师尹守森等等,这些长垣厨师中的佼佼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烹饪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接见。

欢迎来到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平台:http://www.wm23.cn/xuchenlu67
欢迎来到我的微博:http://weibo.com/xuchenlu67
欢迎来到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chenlu67

寂御清风(2015-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