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小吃攻略--炕糍粑

家乡区县: 武汉市蔡甸区

 这个,用普通话,或许应该说“煎糖糍粑”超传统且有悠久历史的小吃。。。要说这,放早些年,可是只有过年才能享用的美味哈。不像现在,只要想吃,外面一般都能买得到。
老武汉人吃糍粑都只是吃,制作一般都是蔡甸农村才做。
大家把做糍粑的过程,叫“打糍粑”。可见“打”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做糍粑选用糯米。清水把洗净的糯米浸透,放进木zhen里蒸成糯米饭。再放进石臼里,用杵槌打成胶状,(打的这个过程超厉害了,一般会是三四个青壮年一起完成,体力活哈)。最后再放到簸箕里摊成超大的“圆饼”。待放凉变硬后,再切成小块泡在水里。。。
吃的时候,煎,或者煮都蛮好吃。。。快过年这档上,最是吃糍粑的日子了。
今天先吃炕滴哈。。。煎糖糍粑。。。糍粑煎得软软滴,两面金黄。加点白糖,颜色很漂亮。吃起来,外酥脆内软糯。还甜甜滴。。。
小时候,吃这个我就可以一次吃个饱。。。

【双峰居士写的】 炕糍粑的岁月
今天从市场里买来一个糍粑,回家后女儿说炒着吃,妻子说煮着吃,我却对女儿说起来了那段炕糍粑的岁月:
“冬天里下雨下雪的日子是小山村最快乐的时候,大人们围坐在火堆旁,一边吃瓜子,一边聊天。记得那时候每一个火堆里总是有一个特别大的树蔸,许多干劈柴陪着它烧成灰烬,可是它还保留了一个或两个树根,叉在地上。被告火烧过的一面红红的,却总好像没有激情燃烧的时候,一个这样的树蔸往往会烧上好几天。火堆的上方吊着一个带钩的木棍,木棍上用竹片做一个扣子,可以随意调节高度,木棍上又挂着一个陶制的水壶。陶罐丝丝冒热气时,父亲总是默默把陶罐升高。陶罐处在不高不矮的位置时,里面的水总是保温的,白天可以喝茶水,睡前火堆里只剩下一些的火石,瓦罐里储存的则是一家人暖脚、洗脸的热水。要是总是呆在这个房间里,一天下来人好像烤焦了一样,更别说,烤火的房间了,里面的每一个物件都像用黑漆染过一样。楼板是黑的,茶壶是黑的,更别说火堆上方的那根带钩的木棍了。
不过,小孩根本不会安安静静地呆在屋里。只有听到大人讲故事时才肯安静下来,老老实实坐下来烤火。或是家里打了糍粑,总会装出一副听话的样子在火堆旁烤火,趁机向偶尔走进火堆的母亲央求:“我们烤一块糍粑吃!”,母亲被我们缠的没有办法,只得答应:“好,好,好!”。哥哥迅速拿出一个圆圆的大糍粑,用刀切成一条条的,我和弟弟也每人分到了一条。把火钳架在火苗刚刚够得着的地方,眼睛盯着糍粑一点点变软、变黄,最后鼓起小泡,又噗的一声炸出一个小泡后,喷出来一阵阵香气。有时候不小心糍粑就会烧出一个个的黒疤子,结出黄黄的茧子。不过,这种外面焦焦的,里面软软的、黏黏的,味道更好。那种特别的香味只有在经过火烤之后才有,似乎其他的任何做法都不会产生那种效果。好多年没有吃过这样的糍粑,实在想念的很……”
女儿吃着碗里的几块炒糍粑,睁大眼睛,咂咂嘴,似乎品出了炕糍粑的香味。

彭蕾(2015-04-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