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武汉之
蔡甸大集场豆盘包子
呈现在你面前的这外表金黄,直径大约6-8cm扁平的面食就是蔡甸大集场(今为大集街)的豆盘包子,也叫绿豆包子。
别看这不起眼的包子,听老人说至少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在解放前老汉阳就有“大集的包子蔡甸的藕,漂亮的姑娘索河有”的民谚。
大集,东南临沌口开发区,西部背靠虎头山、笔架山和伏牛山。东、南、北三面环水,自南向北分别为南湾湖、后官湖、南湖、高湖和皮泗海依次环绕。地形上可谓背三山环五湖。京港澳高速(武汉外环一段)自北向南擦老街而过。人杰地灵,风水宝地。清初无神论者、殿试榜眼康熙帝师熊伯龙之墓位于老街以南大约五百米处
离开家乡到武汉已有20多年了,家乡发生了巨变,昔日的水乡田畴,蜕变为新型的宜居新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切都变了,唯有那不变的乡情。30年前,一个少年走在乡间田埂,来到镇上上学。怀揣着母亲给的两角钱,买上几个绿豆包子,那可真是绝色美味,百吃不厌。特别是夏秋季节,有荷叶的时候,老板会给每个买包子的人一片荷叶,翠绿的荷叶包裹着金黄的包子。刚出锅的包子,和着沁出的荷香,飘散在街上,嘴里咀嚼着这皮脆馅香的包子,简直是一种无比的享受。
绿豆包子配料比较简单,工艺比较复杂。包子的主料是小麦面粉、绿豆。辅料是食盐、食用碱、生姜末。面是发酵老面揉成团,包上煮熟捣碎的绿豆馅,再配以定量的食盐及生姜末。这里关键工艺是面发酵的程度全凭经验,以及食用碱量的控制,多一点少一点直接决定了包子的最终口感。包上馅后,上蒸笼蒸。熟后摊凉,此为白包子,是半成品,最后再下油锅煎炸(最好是菜籽油,别具风味)。这样,色香味俱全的绿豆包子就成了。
从绿豆包子的配料可看出,这古老的民间特色小吃所反映出的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有趣的阴阳平衡。绿豆,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本草求真》评价绿豆:“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食用碱乃中和面中之酸。生姜性辛温,有祛风寒之功效。有道是“男子不可百日无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等。本草纲目曰:“生用发散,熟用和中”。上述都是对人身体健康有好处的东西,你看这配料相辅相成,绿豆性寒凉,而生姜性温热,而油炸本性燥,而绿豆刚好平衡二者,真是相生相克,同时又满足了人味蕾的需要。何其妙哉!这不正体现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吗?饮食即文化,此言不虚!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是好东西,前几年,因商家误导和炒作,造成了“豆你玩”、“姜你军”和“蒜你狠”现象,绿豆和生姜等奇货可居,价格翻番。一天三餐啥也不吃,就吃绿豆。排毒呀…减肥呀…哎!凡事过犹不及,走极端,最后吃苦头的还是你自己。就像你本是寒性体质,扳本去吃螃蟹,结果可想而知。
可见,老祖宗给我们传下的小吃——绿豆包子,其中凝结的朴素的辩证法。
每次回乡探望父母必定要带上几十个包子。有时给同事朋友带一点。记得在90年代,一块钱可以买上12个白包子。目前最新价格是每个0.35元。每逢周末节假日都有不少都市自驾客慕名而来品尝、购买包子,自市中心出发大约1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大集街上。
至少在目前没在户部巷、吉庆街、首义园或其他街区见有克隆的大集绿豆包子卖。真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地方特色小吃走向更广泛的舞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