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四千多年的夏商时代。顺次名为黔中郡、武陵郡、黔州、清江县、务川县、思州、峨山县、宁夷郡、思县、岑巩县。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八日思州解放,初属铜仁专区,同年十二月二十五划归镇远专区,一九五七年隶属黔东南自治州,一九五八年并入镇远县,一九六一年恢复岑巩县。思州地处武陵山区,崇山峻岭生态植被相对保持完好,错落有致的农家山寨,或十户或几十户,形成自然村寨,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花香鸟语的美好图画。演绎出“文石涵星龙寺晓钟、碧潭晚度、二水拖蓝、白鹤鸣嗥、一山拥萃、悬宫依碧、武场划戟”思州八景。勤劳智慧的思州人便在这里一代一代地生存繁衍,现有十一个乡镇,住有汉、侗、苗、仡佬、土家等十八个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善良、热情、好客的思州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整套独特的礼俗文化,具有浓烈的民族色彩。随着交通、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礼节习也随之体系化,民族间、地域间,差异甚微,日趋一致。
但一些对于我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的传统民族礼俗,面临失传。即使在民间常用着的民族礼俗,有很多人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掌握和运用本地区一些积极的民族礼俗,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应具有的基本素养,传承本地区的民族礼俗,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思州民族礼俗基于“思州”这块土地。不为谋求读本内容丰富而照搬其他地区的民族礼俗,也为集本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抹掉礼俗的地方俗语、称谓及其原貌。
其次,根据国家的民族政策,传承民族礼俗要有利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能将人们引入歧途。虽然一些民族礼俗,从表面上看,带迷信色彩,但它的确在本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中存在,并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我们要辩证地对待。
第三,集本的难易程度和篇幅长短,是从老百姓的知识水平角度出发的。其目的重在易于传承,所以,内容上普遍实用,语言上通俗易懂,篇幅上明事即可。
第四,上级提倡对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其目的是让我们对本地区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的掌握、运用和传承,使其更好的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要使老百姓认识其重要所在,自己喜欢挤时间去读,
关键着力考虑集本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第五,集本的另一个择重点还在于对民族礼俗的诠释,让老百姓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该集本的编著虽然走访了各乡镇,诚询了诸多乡贤农老,但因地区差异、传承差异和笔者的有限见闻,难免集本中的一些礼俗编讲与一些文人雅士的意见不尽苟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