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乃粤东名郡,艺文渊薮,才隽辈出,盖山川灵气之所钟也。书画一道,更是传承有序,蔚然成风。
五十年前余初来揭。林德芝先生即余首位有缘结交之艺界知己也。先生敦和仁厚,重情义、薄名利。与人为善、平易幽默。耽艺事,孜孜以求,故艺坛老幼咸乐与交。蒙先生引见,余始晋识丁逸史、林受益、郭笃士、白丁、林逸……诸揭阳名宿,并得诸先生之奖掖,渐登艺术堂奥,德芝先生诚为余艺界益友也。六十年代末,余赋闲在家,先生常联诸老莅舍探访,作赠书画以慰寂寥,此情此谊,今犹历历也。
林德芝先生昔习西画,奠造型之基。尤得岭东名家林受益,刘昌潮、林逸诸先生亲灸;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谢海燕教授为德芝先生之表叔,于先生每多赐教、鼓励。五十年代末岭南派大师黎雄才教授莅揭,由先生带点写生。先生亦获教良多,艺事日进。先生恪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则。于石涛、八大、黄宾虹、吴昌硕、刘海粟、石壶诸大师作品中吸取养分。博观约取,积健为雄。并偶参西法,作品于凝重中转见灵逸之致,且画路宽广,举凡山水、花鸟、虫鱼、走兽、人物等无不臻于神妙。先生下笔大胆豪壮、造型简括,浑然天成,快人心目。
先生晚岁别署“竹虚”,此既寓师法竹之高节虚怀,更对书画“空灵”之参悟,书画实处为功夫、为技巧,虚处见学养、见性灵。故实处易而虚处难也。先生深谙虚实相生,阴阳互救之理,守黑知白之道,其画中之空灵令人回味无穷。故粤东著名书家丁逸史先生赞其作能“超然物外,别开生面”。谢海燕教授评“德芝之作,笔墨流畅”,“用笔有意到笔不到之妙,出自生活,可喜也”,洵非过誉。
林德芝先生于书法用功颇勤,昔岁丰腴通畅得自赵松雪;中岁雍容自在乳法颜平原,并旁兼汉魏碑版;晚岁书风苍浑郁勃,闲静大度,似出李北海、吴昌硕、刘海粟。先生深信“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以书入画,相得益彰。数十年于笔墨酣泳间得自然、自得、自悦之境,致“无我”而得大自在,此盖出先生恬淡旷逸之襟期,功利之辈难臻此高境也。
去岁戊子深秋叶落时分,挚友林德芝先生溘然归于道山,余追缅再三,有不胜师友凋零、艺道寂寞之叹,向秀《思旧赋》有云:“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今秋风又起,转瞬周年矣,先生之哲嗣林恺世侄欲为其家君出版书画选集,以作纪念,孝思可表!先生已逝,吾道益孤,犹幸承其风者,林恺世侄也。恺侄博学弘通,青过蓝之誉,足以守先而待后,先生于九泉,宁有憾欤!是为序。
林德芝(1934—2008),揭阳榕城人,笔名竹园,别署竹虚。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及宣传文化工作。早岁得洪自强老师启蒙,从西画入手,奠定美术造型基础。后攻国画书法,得粤东名家谢海燕、林受益、刘昌潮、林逸诸先生指授,艺事日进。并能转益多师,从石涛,八大、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朱屺瞻诸大师的作品中吸取养分,从大自然之中积累素材,画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精妙。其作品偶参西法,以书入画,于凝重中透露出灵动气韵。晚岁臻于返虚入浑之境。林德芝先生数十年于笔墨孜孜以求,不求闻达,不慕虚誉。厚积薄发,处偏远一隅,作品极少推介,始终保持了恬淡、闲适的襟怀。
林德芝先生生前为国际潮汕书画总会揭阳分会、揭阳潮汕书画研究会顾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