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黔西北重峦叠嶂、群峰簇立、云遮雾绕、沟壑纵横的乌蒙山深处的纳雍,是贵州高原上一个比较年青的县。在短短的五十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漂流了有“乌江第一漂”之誉的总溪河,饱览了它山雄水媚、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领略了它多姿多彩、粗犷质朴的民族风情后回到纳雍县城。身心两闲,意犹未尽地漫步在雍熙镇的街头,面对它栉比林立的高楼大厦,合理有序的道路交通,琳琅满目的商家店铺,服务配套的基础设施,你会下意识地发出感叹:纳雍真的变样了!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是先天条件与后期建设的有机组合。纳雍的建设者们,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和“保护环境,造福人民,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按照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目标的要求,依形就势地将县城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和开发区三个部分。顺着二中门口那条宽阔的大道步入新区,在雍容华贵的良源大酒店旁那条街道两边,商店铺面,山货土产,运出运进,蔬菜瓜果,装车卸车,辐射八方,批零兼营的农贸大街出来,经过公安局,来到小十字,往左走进打铁街,经电力公司、党校穿过开发区来到客货流转,紧张有序,人来车往,络绎不绝的纳雍汽车站,你又会感到这里的气氛,是多么的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合拍。而位于汽车站后面的开发区,又是另一番景象:脚步匆匆,人声杂沓,运送各类建筑材料的大车小卡车,穿梭不停;地上堆满了用途不同、口径各异的线材管道、钢筋水泥、沙石砖瓦、苇席白灰;一排排相互支撑着伸向蓝天的脚手架,一层层密密实实的防护风,一群头戴安全帽的建筑工人和一把把挥舞的砖刀,一声声高吭有力的号子和一台台孤光闪烁的焊机,正在紧张忙碌地把一栋栋大楼托起.......
或许是由于经历了风餐露宿的太多苦难,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十分重视安居乐业,为了拥有一个繁衍生息的栖居地,我们不惜以一生的心血和汗水去从事“家”的建设。
从“穴居巢处”利用天然岩洞栖身的先民们,在山脚下、田坝中的间间草土结构“土架屋”和草木结构的“马架屋”中,天点灯,风扫地地捱过了几千年漫长的岁月。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产品的交换方式,全是在原始的纯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因而纳雍的民居建筑发展得极其缓慢。以县城雍熙镇为例,直到1948年才有了由土目用砖建造的第一栋砖木结构房,让乡民们羡慕不已地称之为“金包银”的小楼。因为贫穷落后和“要得发,不离八”的迷信心理,旧时纳雍的居民无论是草土结构的土架屋,还是草木结构的茅草房,空间结构几乎全是一丈零八、一丈六尺八或一丈八尺八。建筑布局上几乎全是一排三间,中间是供奉祖先神灵,两边住人或关牲口的草房或瓦房,只有像土目家那样特别富有的豪绅,才能享用三间两厢的小青瓦四合院。而纳雍解放后短短的几十年里,村容寨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以县城为例:从有一土目在街上建造全镇第一间砖木结构的小楼的1948年,到国家、单位、个人建房方兴未艾的1998年的50年里,城区面积以1948年的不到1平方公里发展到了1998年6.9平方公里,住房面积从1948年低矮破旧的91223平方米发展到1998年的567871平方米。50年前杂乱无章的房屋,狭窄污秽的街道与今日井然有序的市容市貌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正式列入了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为加快纳雍的建设和发展,县委县政府于1981年和1984年两次抽人组成城镇建设规划小组,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按照“全面规划,加强管理,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积极开发小城镇”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纳雍县城总体规划》,经县人大九届五次常委会通过和省人民政府《黔府(87)121号通知》批准后,成为纳雍县城建设的政策依据。
在城镇建设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环境优美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的指导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推动下,全县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挖掘潜力,筹措资金使城镇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雍熙镇是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及黔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把县城雍熙镇建设和管理好,事关重大。雍熙镇四面环山,峰峦错叠,杨家河、旯旮河交叉流过城郊。从清朝嘉庆年间自发地形成集市贸易后,到解放前夕已逐渐发展成颇具规模的东至臭水井,南到栅子门,西到水巷子,北到财神庙,城区面积将近1平方公里的小城镇。但其房屋的低矮破旧,街道的弯曲狭窄,下雨污水横流,天晴尘土乱飞的市容市貌和一个县城极不相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城镇的基础建设,不断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七十年代以前,由于国家财政经济困难,投入不多,变化不很大。
历史跨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纳雍的城镇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使纳雍进一步向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市靠拢,政府从1987年开始逐年拨款,对雍熙镇的各项市政工程进行建设。1988年以前雍熙镇的3条主要街道:县政府到小河边的中华路,大操场到小十字的新街路,一小门口到交通局路口的雍熙路和打铁街、水巷子、小箐沟、陵园路等10条次要街道,都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沙土路,没有一条现代城市必须有的柏油或水泥路面。为改变这种雨天满街水、晴天满街泥,给居民和路人造成极大不便的状况,县政府继1978-1980年拨款30万元,首先改造了从鱼塘边到小十字中段的中华路,作了大幅度的降坡处理,平均降低坡度2.5米,将鱼塘边至大十字的路面平均抬高1.2米,使城镇路面的坡度从原来的8%降至3%以下。1981年县政府又拨款20万元,修建了从县政府至小十字之间长750米,平均宽13米,总面积10200平方米的雍熙镇第一条水泥路,结束了雍熙镇街道无水泥路面的历史。1982年拨款19万元,修建了从乡企局经新街至小十字长250米,宽10米,总面积2500平方米;从新街口至水巷子长450米,宽6米,总面积2600平方米的新街路水泥路面。接着又修了从县政府到电影院的陵园路,长430米,宽6米,总面积2586平方米;从县政府到武装部长185米,宽8米,总面积1684平方米的水泥路面;1984年又拨款8万元,修建了从一小门口经鹦歌寨至交通局长720米,宽6米,总面积4320平方米的水泥路面;1985年又拨款22万元扩建了从小十字到小河边长660米,宽13米,总面积8580平方米的毕纳路的水泥路面;同时除政府拨款外,还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从小十字至中医院长230米,宽7米,总面积1610平方米的水泥路面;大操场至烟草局560米,宽10米,总面积5600平方米的水泥路面;至此,雍熙镇的水泥路面总长已达到4.27公里;总面积39635平方米。在此期间,县政府还先后拨款23万元改造了小河边至酒厂;从小十字至供电所;从中医院至农具厂;从新街口至公安局等4条总长为3.28公里,面积17080平方米的砂石路。基本完成了总体规划近期道路建设骨架的发展目标。从1988年起,,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00年发展目标,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583万元,先后建成了从小河边到新法院门口的环城路;小河边到复烤厂的老场路;大操场到山王庙的公园路;乡企局到养猪场的织纳路;从电影院到一小的陵园路等五条道路,共计57800平方米的水泥路面的建设。使雍熙镇的水泥路面从1987年的39635平方米增加到了87453平方米,真正让山城纳雍实现了老传统与新现象相互支撑,人力车与小轿车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
无林不秀,无花不美,绿化家园,美化环境,也同样是城乡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责任。早在50年代初期,县委、县政府就向全县人民发出了植树造林,美化纳雍山头的号召。为了使城区四季长青,花香馥郁,县委动员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和街道居民在猴子岩、杉树林和烈士陵园等地种植下了大批的树苗。本来这些地区早就该是浓荫蔽日、松涛阵阵、鸟鸣啁啾、爽风宜人的林区了,可惜由于10年动乱将将其砍伐殆尽,只有猴子岩,即今天的雍熙公园内的那片枝干挺拔的银松硕果仅存。为给山城营造一个鸟语花香、清幽静雅的生活环境,城建管理部门对市区的绿化、美化和香化工作已经初见成效。相信假以时日,也一定能把雍熙镇建成在黔西北的同类县城中,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一座花园县城。
随着纳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雍熙镇已经逐渐“长高”(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和““变亮”(室内室外的装饰装潢越来越漂亮),县政府对城区的环境卫生管理也就越来越重视。为了保证市容市貌的整洁卫生、环境优美,雍熙镇请了几个临时工天天清扫街道的垃圾。随着城镇建筑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1981年城建部门组建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站,并将编制和经费纳入了预算,市容环卫工作从此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健康发展的正轨。在配备了17名清洁工和必要的环境卫生设施后,为解决城镇垃圾堆和公厕问题,又陆续增修了6个公共厕所,增设了75个果皮箱,1996年又添置了10个固定的垃圾斗,使市容环境卫生的面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地区八城镇的环境卫生达标竞赛中,雍熙镇连续五年名列前茅。
近年来,雍熙镇采取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国家、集体与居民自行投资相结合的办法,住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85年建设局普查的数据表明:雍熙镇实有房屋471831平方米,是解放初期91223平方米的5倍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多,就有了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1993年县委、县政府先后开发建设了农贸大街、工贸大街和沿河大街3个开发小区。这3个小区总投资2900万元,建成水泥街道路面54270平方米,疏通河道840米,除工贸开发区外,建成住房59832平方米。3个开发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推动了纳雍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同时老城区的改造经过国家、集体和个人十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街道上栉比林立的高楼大厦,不仅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也加快城镇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俗话说:“农民富不富,看房”。随着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由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他们或搞多种经营在家发展,或外出经商打工办企业,随着视野的拓宽和温饱问题的解决,他们不再安于千百年来人畜混居,几代同堂的简陋寒酸,毫不犹豫地把积攒的资金,悉数花在改善居住条件上。为满足广大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强烈要求,城建部门牵头抽人组成农村集镇建设规划小组,完成了全县10个区级镇,35个乡级镇的村镇建设总体规划,使农村建房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仅是1981-1986年的5年间,全县农村就翻新改造和新建住房148.2万平方米;1988-1998年的10年间,全县农村又新增住房106.88万平方米。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农村住宅的建设正由分散型向集中型发展,形成一个个气象万千的小村落。
集镇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搞好农村集镇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在纳雍城乡集镇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来,全县的小集镇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进入全省“双百”小集镇建设行列的龙场、百兴、鬃岭和王家寨镇的建设更是成绩喜人。
除上述被列为全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的集镇外,其它乡镇的集镇建设同样有明显的变化。如被毕节地区行署列为10个“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试验小区的姑开,十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集镇规模不断扩大。被外地人誉为“袖珍城市”的姑开集镇,有浓郁的商业气氛,集镇内街道干净,绿树成荫,街道两旁的作坊店铺,比肩而立,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讨价还价的笑骂声,正声色并茂,动静咸宜地把今日山里人步伐矫健地迈向新世纪的面貌勾勒......
纳雍,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城镇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纳雍的城镇建设事业一定能把握住国家“小城镇,大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乘风破浪地跨入二十一世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