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贫穷落后的纳雍,根本无工业可言,仅有酿酒、纺织、造纸、陶器、铁木农具制造等一些私人小作坊。
解放后,纳雍先后兴建了部分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工业企业。
1955年,首先在城关组建铁业社,开创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历史。1958年引进部分机器设备,产生了机械工业。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将城乡大部分从事铁木家具生产的个体手工业户组织起来,在各区组建了9个铁业社。1958年,城关及各区铁业社改为农具厂。1966年后县区农具厂先后改为农机修造厂,县农机厂开始引进和添置部分机械设备,并试制和生产闸门、粉碎机、水轮机、压面机、手动绞车和各种铁铸件等。1975年县政府用国家补助款购买机械设备,充实部分区乡农机厂,使这些农机厂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技术上的问题,仍是以生产小农具为主。1985年县农具厂改为大理石厂。
1960年,县工业局利用纳雍盛产中药材的优势,办起了化工制药厂,采用土法生产部分中成药。1961年,增加部分设备,扩大生产范围,除中成药外,还生产部分西药制剂。从业人员17人,年产值达10万元,地址在小箐沟。但因设备过于简陋,生产不断滑坡,1963年被迫下马。另外,还有1956年商业局筹办的酒厂,1964年从小河边迁到石板河,占地10100平方米,到1986年已拥有固定资产62万元,生产用房430平方米,非生产用房4048平方米,职工68人,年产酒280吨。1974年,地区轻工局拨款4万元,新建一个车间;1983年为增加酒的种类,地区经委又拨款29万元在这个车间的基础上改造为汽酒车间,生产猕猴桃和刺梨汽酒,1986年该厂分家,主体部分更名为纳雍汽酒厂,产品曾销往毕节、贵阳等地,1987年完成工业产值12.4万元;1986年政府决定利用银行贷款、扶贫资金和县财政拨款共63万元,在原酒厂中级车间基础上兴建县窖酒厂,1988年1月投产。当年生产中级酒1565吨。
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将城关从事缝纫、弹花、印染、工商业户组成集体性质的缝纫社,1958年改为缝纫合作工厂,1974年改为县服装厂,总投资33.21万元。建厂初期有职工36人,1986年增至236人。生产服装以中低档为主,共120余种,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注册商标“玉香龙”,产品销往附近各县市及云南昭通等地。1981年和1982年连续获贵州省轻纺厅“先进企业”称号,1982年女士上装参加全省评比获第一名,参加全国评比获第八名。另外,还有纳雍鞋厂,它的前身是1958年组织起来的集体性质的城关皮革合作社,1958年至1988年共完成产值222.76万元,实现利润11.3万元,上交税收l0.25万元。1983年后,产品多次在毕节地区评比中获奖。1986年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增产增收先进企业”称号,并获“贵州省工业卫生建档建卡合格证”,1987年获省轻纺厅颁发的“贵州省轻纺厅财会基础工作合格证”。
纳雍印刷厂建于1958年,最初规模较小,但产品质量较高,1962年在全省县级印刷厂评比中,质量第一,1986年获省人民政府“增产增收”先进企业称号,1988年生产印纸能力达1800万张,产值35万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照明和动力问题,1958年,纳雍修建了杨家河电站,装机25千瓦;1967年修建了鱼洞河电站,装机75千瓦;1975年后,县区又相继建成义中、阳长等一批电站,其中40千瓦以上的电站就有23座。后由于管理不善和多种原因,先后报废16座。1986年,县政府拨款修复中岭煤矿电厂,1989年由于管理和技术问题,风机损坏,被迫停产。1986年,总投资713.4万元的双水井火电厂工程上马,装机容量3000千瓦小时,占地40.06亩,1989年11月建成投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纳雍生产和生活用电的紧张局面。
1974年,曾筹资80余万元,利用原毕节地区滥坝磷肥厂部分设备在中岭建磷肥厂,计划年产磷矿粉7500吨,然后扩大生产钙镁磷肥1万吨,由于动力不足,设备简陋,生产一直达不到设计要求,1986年停产。1986年投资64万元,在原磷肥厂的基础上,改建硫酸钡厂,1987年底投产,但由于诸多原因,亏损严重,后停产倒闭。
1985年,政府通过贷款250万元建纳雍烟叶复烤厂,后逐渐扩建,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效益也不断提高,在纳雍工业企业中独树一帜。
纳雍的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大部分是1958年以后建立起来的,属投资拉动型。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并非瓜熟蒂落,许多企业缺乏发展生产的必要条件,在计划经济年代虽为纳雍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生存就非常困难。由于建厂初期缺乏科学论证,一些企业刚投产就倒闭,有一个厂前前后后建了10余年,当初进的部分设备已经锈烂,法人几易其主,工程没有完工,1994年不得不转制给私人经营。
进入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神州大地涌动,机遇、挑战、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机制的转换等新概念、新观念,一次又一次向传统观念发起强有力的冲击。1984年,县人民政府建立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对部分企业的厂长(经理)实行招聘,对另一些企业的领导进行民主选举,在企业内部实行厂长负责制,党政分开,1986年开始推行租赁承包制,但由于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仍未扭转亏损局面。纳雍国营集体工业企业面临着两个考验,一是国家指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经济模式,一是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的考验,就新经济模式的考验而言,企业不再是国家怀中的宠儿。失去依靠的企业,被迫在市场竞争的风口浪尖上拼争、搏击。由于管理体制及历史遗留的问题,许多国营集体工业企业纷纷出现亏损,有的停产、倒闭。1990年19个国营工业企业中,属经委直接管理的仅剩大理石厂和电石厂,其余的划归其他单位管理。这一年,14个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0个出现亏损,亏损总额达61万余元。
这段时期纳雍国营集体工业经济增长缓慢,生产经营粗放。
1995年,中央提出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纳雍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开始了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1995年,许多企业改革改制,属工业经济局管理的电冶化工厂转给私人经营,大理石厂承包给个人。
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法则是残酷的,也是公平的。作为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及条件的纳雍国营集体工业企业,走出转制这一步很不容易,但也是历史的必然。它是对企业资源再次进行合理的配置过程,也就是有效的管理。
从1950年到1990年的40年中,纳雍工业经济,特别是机械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产值由1950年的188.08万元上升到1990年的7572万元,占90年工业总值的41.65%,1990年较1950年增加了40余倍;1990年实现利润935.72万元,提供税金503.23万元。
1998年与1990年相比,纳雍工业企业产值从7845.6万元上升到79397万元,利润从935.72万元增加到8073.48万元,税金从503.23万元增加到1657.11万元,为纳雍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