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集场是一个展示江阴民间民俗文化的日子,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早期集场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集场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悠久的吴文化孕育了江阴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江阴地区悠久的民俗传统中,庙会集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科学的逐步普及,庙会不禁自绝。从1953年起,江阴县人民政府为了活跃农村经济,积极提倡利用各地庙会之日,举办城乡物资交流会,人们习惯仍称为"节场"。买卖商品,走亲访友,结合演戏、放电影、体育比赛,内容更新,备受人民群众欢迎。
江阴人过年其实从农历十二月十七就开始了,从农历十二月十七开始便进入了过年的准备阶段,一直到元宵节结束,这个新年才算是完全过去了。这个月的十七、十八日用来“掸檐尘”(即搞家庭卫生),江阴话说“十七、十八,越掸越发。”到廿三日,便是送灶家菩萨,照规矩,还要给灶家菩萨供奉糖果,以期望菩萨吃了糖嘴巴甜甜蜜蜜,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
廿四日便是接灶日,同时一家人也要聚在一起吃“廿四夜饭”(又名小年夜饭)。据说,上世纪40年代以前,这“廿四夜饭”还有特殊的意义,忙碌了一年的伙计要返乡过年,就在这一晚吃了晚饭与老板结账,欠别人钱的也要在这一天全部还清。这一习惯一直沿用至今,大多数用人单位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农历十二月廿四这天,要付清职工薪水。
到大年三十这一天,市民开始喜��洋洋地在大门上贴春联,至傍晚时分过节祭祖宗,送走祖宗之后便是关门吃团圆饭。解放前,人们在关门之后就不再出门了,一家人在一起年夜饭守岁,在这顿团圆饭中,少不了鱼、肉这些过年保留菜目,饭后妇女们弄馄饨团子等糕点,男人们则可以通宵达旦地喝酒。现代人的这种过节传统越来越不明显,在饭店里吃年夜饭的家庭越来越多,小孩子是最高兴的,因为可以拿压岁钱。到大年三十的晚上,父母会把包好红纸的压岁钱悄悄塞在孩子枕头底下,然后告诉孩子,明天醒过来就有红包拿了。
大年初一这一天,再懒的人都会很早起床开门放鞭炮,江阴人认为起得越早运气越好。所以,大年初一一清早,就能听见四周此起彼伏的“劈哩叭啦”爆竹声。在早饭的选择上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早餐必须吃红汤团圆,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另外再吃些隔夜准备的年糕、馄饨、馒头等点心。中午不吃饭,以面做主食,寓意健康长寿,晚上则吃隔夜剩下的饭菜,一般不会重新做菜。
在拜年的礼节上,过去江阴人在大年初一只拜自己家族的亲戚,年初二是女婿给丈人、小舅子拜年,年初三是给平时不大走动的亲戚以及关系好的朋友拜年。风俗是不断变迁的,现代人拜年早就打破了旧时规矩。年初五接财神,商店开业,一年生意重新开始,各行各业都要恢复生产、工作,到元宵节一结束,整个年就算是过去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