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谱春秋

家乡区县: 贵州省纳雍县

云贵高原中部的纳雍,是一个多民族县──汉、苗、彝、白、仡佬、布依,或杂居或聚居,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696633人的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就占了255015人。每2.7个人口中,就有一个人口属于少数民族。纳雍各民族同胞相依相偎,互相搀扶,共同走过了五十年沧桑历程。
从1949年至1999年,从社会主义改造到市场经济,这其间的五十年━━
是纳雍各民族水乳交融的五十年!
是纳雍各民族相濡以沫的五十年!
五十年来,纳雍这片热土上的十余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并肩战斗,共同繁荣,为纳雍各项建设事业的同步发展殚精竭虑。伟绩丰功,与天地共齐,和日月同辉!
……
追踪溯源,纳雍各民族的团结与繁荣,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除各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外,纳雍县委、县政府对民族工作强有力的领导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1951年8月,纳雍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它渐次显示出了推进民族团结、稳定、繁荣的“排头兵”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暴发,民族工作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无奈的“冬眠”时期……
1973年,当“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之时,纳雍民族事务委员会率先脱却桎梏,终于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冬眠”,睡眼惺忪地醒了过来。发展自斯始,希望由此来,从1973年到1980年,纳雍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一直为填补文革落下的七年空白而努力,做了大量的民族事务工作。但是,一碗水难复一碗水,七年的落差毕竟不是用七年的努力就可以恢复的。
为了改变各民族同胞因循守旧等一些落后观念,为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纳雍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一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寻找新的民族工作切入点……
1980年,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纳雍县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级开始按年度安排少数民族机动资金,同时,民族乡建制也开始得到恢复。虽然这时的纳雍还处于不发达地区民族县的行列,但新的曙光已经伴着财政体制上的自治县待遇而开始显露!
十年一觉复兴梦。
到了1991“撤并建”时,全县建立了10个民族乡。至此,政策优惠与资金倾斜已经使少数民族聚居区、杂居区的民族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
1992年,全县召开了元旦春节期间的少数民族团拜会。意气风发的各少数民族对党和国家的一片诚挚,立即报以了积极的行动,修路、改土、造田、植树……也就是在这一年,地区作出了将每年10月定为“民族团结活动月”的决定后,纳雍县人民政府随之就此作了安排,并召开了全县民族工作会议,贯彻中央、省、地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此后,全县每年都要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月”活动,借以维护民族之间的繁荣与团结。
1994年,纳雍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与纳雍县宗教局合并为纳雍县民族与宗教事务局。两家与民族工作息息相关的单位结束了各自为政的局面,翻开了纳雍民族事务史上的崭新一页……
改革开放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一系列深得人心的民族政策,激起了纳雍各族同胞的主人翁意识,使少数民族杂、聚居区的各项事业得以迅猛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逐年上升,教育事业日新月异。
从1980年到1999年的二十年中,各级部门通过民宗局投入纳雍少数民族事业的经费共计已达736.7528万元,其中的652.2908万元属于无偿投资。二十年辛苦不寻常,通过各级各部门资金帮助、政策倾斜,纳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状貌已然今非昔比
这些凝聚着关爱的文化投资,先后帮助15个民族乡成立了文化站,并解决了15个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工资及设备;也是这些投资,帮助姑开、维新、乐治、阳长、左鸠戛、猪场、化作、董地、厍东关等乡镇新建了地面卫星接收站,把五彩缤纷的电视文化送到了农家;此外,县民宗局还利用这些“文化输血”,配合省民委、省电视台拍摄了纳雍《民族婚俗》、《乌蒙山苗家》、《滚山珠》等专题片,使纳雍民族文化不再隐姓埋名,其中,独具纳雍特色的《滚山珠》还获得了贵州省民委颁发的特别奖,走上国际舞台,赢得世界民间文艺最高荣誉━━“金山杖”奖。
教育是少数民族聚杂居区摆脱贫困和愚昧的先驱。本着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治教的出发点,各级通过民宗局在这方面投注了资金186.3625万元,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通过扶持,二十年中,全县新修了学校25所,扩建学校9所,维修了学校12所,新修、扩修、维修面积累计达10658平方米;维修了校舍12栋,面积为930平方米;为困难学校添置了桌椅1518套,救助了昆寨民校、新房民小、马场民小等学校的部分贫困学生。
卫生事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健康依托。二十年来,各级通过民宗局在这方面投入了资金34.12万元,为全县新建了乡卫生院16所,维修了乡卫生院6所,新建、维修面积为3098平方米;为三个乡购买了总面积为150平方米的病房3套;为县医院新修了隔离病房150平方米,购置了脑电图机一台;为姑开乡医院购置了X光机一台……
基础设施领域二十年接受投资200万,少数民族地区公路、照明、用水旧貌换新颜。
交通是“动脉”。为了解决“动脉”硬化难题,各级通过民宗局向少数民族地区义务献“血”达57.845万元,为25个乡镇新修公路共计132公里、维修村公路53公里;为保证“动脉”畅通无阻,还为全县新建大小涵洞28个、维修公路桥5座,新建人行桥4座,新架吊桥一座,4个渡口的船楫得到翻新。
输电线路是“静脉”,各级通过民宗局注入“静脉”的资金为78.0754万元,为少数民族地区修建小水电站2个,购置变压器11台,购置电杆30棵,架通输电线路70.5公里,把光明送到农家。此项投资,共计解决了8892户45241人的照明和加工用电。
人畜引水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大难”。二十年来,为了解决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渴望,各级通过民宗局投入了65.6855万元的人畜引水工程资金,为民族村寨修筑了水池153个,安装了自来水管38.7公里,使2614户“渴望”户14492人解决了用水贵如油的困难。解决37031头(匹)大小牲畜的饮水,确保25个乡镇100余个民族村寨的烟叶生产用水。
农、林、牧领域接受各级投资62.467万元,少数民族地区农、林、牧事业得以协调发展。
农业方面,各级通过民宗局投入资金29.015万元,为戈落坝改造了200亩中低产田;购买化肥200吨,分发给龙场、锅圈岩、羊场、姑开、昆寨、猪场等乡镇的少数民族困难户;购买了绿肥种14146公斤,分发给17个乡镇的100多个民族村寨贫困户手中,以帮助他们早日实现脱贫夙愿。
林业方面,各级通过民宗局投入资金9.1025万元,购进杜仲、吊秋、白花梧桐、柑桔等树苗156321株,分发给15个乡镇的6257户贫困户栽种,帮助他们大力发展经果林、用材林。
畜牧业方面,各级通过民宗局投资34.35万元购买牛1021头、马15匹、羊682只、猪911头,分散到25个乡镇34个民族村寨的农户中饲养,改变了民族村寨中养得起、买不起的恶性状貌。
二十年乡镇企业接受投资84.435万元,使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形势喜人。
二十年中,各级通过民宗局投资乡镇企业,在全县范围内建起了大理石精加工厂1个,砂砖综合加工厂1个,砖瓦厂31个,小煤窑20个,百货店7家,饮食店3家,加工坊15处,养鱼场11处,养殖业20个点。
各级一掷巨资百余万,造得新房千余间。
从1983年到1999年,纳雍县民族事务部门利用上级拨给的100.5万元少数民族建房补助款,为全县25个乡镇的部分民族村的1053户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修建了新房1053栋,总面积达41741平方米,解决了5325人的住房困难,大蔽了少数民族寒土,令之一一开新颜。
五十年来,作为管理民族事务的民宗局,爱心永驻,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建立了深厚的血肉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民宗局体恤民情,把各少数民族当“穷亲”,一扶到底,使他们先后走上了致富路……
半边街是骔岭镇的一个少数民族村,1425名村民中,就有70%的人口属于少数民族。1995年以前,该村人均只有5分地,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其艰难境况令人无法估量。
1996年,地区民宗局把该村列为奔小康试点村后,纳雍民宗局立即配合地区民宗局对这个村实行了资金、技术、物资三位一体的扶贫。当年,省、地民宗局投资64000元,县民宗局投资8000元,为该村修建了民小一所,建立了村卫生室。此后,县民宗局又投资9600元,协助该村20户无房户建起了新房;而从1996年到1999年,在各级民宗局的帮扶下,该村还新修了公路2公里,开通了无线程控电话2门,新建了文化室1个……
通过四年不辍的帮扶,半边街终于赢得了旧貌换新颜:人均纯收入达到1653.76元,人均粮食达到696公斤,村级经济积累达到20500元。煤炭采掘、个体运输、粮食加工、酿酒养殖等如雨后春笋突现而起……
1997年,县委、县政府将姑开、锅圈岩、羊场、昆寨、左鸠戛、猪场6个民族乡列为重点扶贫乡,派出18名副局级干部挂职蹲点扶贫,投入大量资金、物资、技术和人力帮助脱贫。县民宗局扶持羊场乡红星、民主两村,又在两会办了一系列实事。他们的扶贫工作,受到了中共贵州省委的表彰。
公民有信教自由,也有不信教自由
本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纳雍县民宗局在积极管理民族事务的基础上,还极力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为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
纳雍是全地区乃至全省的宗教重点县,共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三个教派4530名信徒;教徒遍布24个宗教场所,涉及8个民族。
纳雍宗教界的第一次盛会开始于基督教派。1951年9月,在纳雍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领导和管理下,纳雍基督教会在维新半坡召开了“三自”革新大会,确立了基督教会努力的方向,通过了《纳雍基督教三自革新宣言》和《向毛主席致敬信》。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内容,为脱离过去、展望未来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次大会的影响了整个贵州宗教界,《新黔日报》(《贵州日报》前身)于1951年10月8日在第一版作了全面报道。
为了使宗教活动秩序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同时为了对宗教事务进行依法管理,1994年,在纳雍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对全县的三种宗教进行了思想、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全面调查整顿,全面完成了全县宗教的登记发证工作。此项工作,获得了“毕节地区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工作一等奖”和“全国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工作先进集体奖”。
通过党的宗教政策的实施,纳雍宗教活动走上了正常的轨道。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都能够自觉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都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在世纪末的脱贫致富攻坚战中,广大信教群众大搞科技兴农,努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开办教会自养事业,逐步摆脱了贫困。同时,由于信徒的自我修养,使一大批扶贫济困的好人好事不断在宗教界中涌现━━1998年夏天,三江流域遭遇特大洪灾,,纳雍宗教界积极募捐,将募捐得来的3000多元赈灾救灾款寄往了灾区;个别教会负责人义务办学等等,充分体现了全国宗教界爱国爱教的奉献精神!
不因果报方行善。纳雍宗教界,将会继续为纳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尽力!

 

阿丹的大毕节(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