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洲
,系老县城东(今吉安市)赣江中突起一洲,两头尖,中间大,呈梭形。南起习溪桥码头,北至井冈山大桥(原为梅林渡)。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西临沿河路与青原台想望,原有渡船,后有浮桥,今有钢混桥。洲的前言右峙神岗山,左挹青原山诸峰,洲后螺子山,诸山拱立。江岸上10公里长街熙熙攘攘、人流如潮。然而白鹭洲的闻名,是南宋宁淳元年知吉州江万里在此创建白鹭洲书院,得到朝廷奖掖,理宗还亲御书:“白鹭洲书院”的匾额,悬挂在书院大门,帮驰名全国。
白鹭洲书院自创立以来,曾被江水战祸圮圯毁数次,但都得以复兴。现存“风月楼”红石柱一对联:“千万间广厦重开,看杰阁层楼势凌霄汉;五百里德星常聚,合南金东箭辉映江山”,便是生动的写照。吉安素经“文章节义邦”着称,被奉为江南望县,与白鹭洲书院的教育业绩是分不开的。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古代忠节先贤,皆出于此。数百年来,白鹭洲书院为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南宋初年吉州太守郑作肃与尚书刘才邵曾在青原驯作诗唱和,后人把这些唱和诗刻在楼台四壁,还刻有陆游称之为“天下诗僧第一”的吉州如壁和尚的游青原台诗:“王马胸中是丘壑,小车决遣有余乐,似言新广青原台,不减滕王旧阁”。把青原台与滕王阁相提并论,可见青原台在当时何等雄伟瑰丽。
明代青原台改称“钟楼”(后称“钟鼓楼”无考),并在三楼中央悬挂宣德年间(1426—1435)所铸的铜钟一口,晨昏各敲一次,借以报时。清同治年间知府何栻为抗拒太平军,把铜钟溶铸为炮,改县铁钟。同治间复修,仍额以古青原台,光绪二年邑人刘梅重修,民国十五年县人康桂林再修。“古青原台”四字是当时吉安县政府的一名叫欧阳青的吏员所书。“古青原台”石碑嵌在楼台东壁,解放后划归吉安市管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