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这是一个非常实在的命题。当然,没有水,也就不会有生命所派生出来的一切文明与繁华,比如,乡村的鸡鸣犬吠,比如,城市的歌舞升平……
水的历程就是生命的历程
从大禹开始,人类就迈开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最关键一步,开了治水的先河。此后,水碾、水磨、水车便吱吱嘎嘎地转过了一段段漫长的历史,其加工、灌溉等功能,曾经取代了不少的人类体力劳动。然而,对于纳雍人民而言,这种以水碾、水磨、水车为标志的治水状貌,一直维系到解放之初,也还是没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解放后,在纳雍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水利部门的具体组织下,勤劳勇敢的纳雍人民修水库、筑水窖、挖沟渠、埋管道,在蓄水、引水、提水、防洪、排涝、水土保持、人畜饮水等领域描绘出了一幅水利建设蓝图,只用了短短五十年就走完了人类在此之前的数千年中所无法走完的光辉历程!
据权威资料,仅从1949年到1988年的近四十年中,纳雍就兴修了蓄水、引水、提水、防洪、排涝、水土保持、人畜引水等一系列水利工程441处,蓄水总库容量2291.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达10526亩,建成了红旗水库、鞍山水库、过狮河水库,解决了9.313万人和6.312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四十年来,在这片24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了家、为了国、为了山、为了河,国家累计共投入了资金1498.81万元,兴修了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水利工程,使大部分农民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1989年以后的十年中,水利部门又继往开来,加大了对各种水利项目的投资。随着吊水岩水利工程的大功告成以及乐治塘坝排涝工程的上马,一系列浩浩荡荡的水利建设工程又揭开了新的一页,缤纷了纳雍水利建设的长卷......
在工业、农业和城乡生活这三个用水门类之中,农业灌溉是一个真正的用水“大户”。民以食为天,而农业灌溉则直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依存。
然而,由于纳雍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春夏两季常常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流的控制之下而久晴不雨,故而每每出现大规模的春旱和夏旱。加之纳雍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表水径流快、滞留时间短,加之森林被破坏,水源枯竭,这就给农业灌溉增加了相应难度。
水源的大量枯竭和农田的嗷嗷待哺,形成了极不和谐的反差,农田灌溉问题由此严峻地摆在了广大水利工作者的面前。 ……
近些年来,人畜饮水的渴望太强烈了,同时,人畜饮水的难度也太大了。
然而,这一切只能加强水利工作者的信心,而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
1963年,为了解决纳雍城关镇的用水问题,县委、政府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大海坝小型水库农灌引水渠中用管道输水进城,1964年开始供水,但是,在长达七、八公里的明渠输水中,由于沿途遭到严重污染,导致病毒细菌超标。主要的是,大海坝水库是猫场农田灌溉的主要依托,春种时节,农民抢水打田,于是导致了饮水与灌溉的对立矛盾,并且日趋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纳雍县政府和水电部门投巨资200万元,从距县域20多公里的闹地长岭岗引水入城。暂时的人畜饮水矛盾倒是缓解了,但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供需矛盾又呈现出来,枯水季节一到,城关又闹水荒。于是,县政府又投资100万元,修建了杨家河提灌站,借以供水。然而杨家河提灌站也没有最终解决问题,其原因在于,杨家河地处低凹,水污染超标,并且一遇山洪,水源浑浊不堪,根本无法饮用。
纳雍城关供水问题依然严峻!
1991年,县有关部门决定投资255万元从吊水岩水库引水入城的,以彻底解决城关用水紧张的局面。
1992年,国家用中低档工业品和农用水经费85万元,投向了吊水岩引水工程,使纳雍水厂和供水站顺利建成。1993年,再次投入83万元,完成城关人饮自来水二期工程,解决了15000人的饮水困难。经过数年的努力,纳雍城关饮水问题全面解决。
农村生活饮水较之城关虽然较好一些,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植被的破坏,人畜饮水从70年代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供需矛盾。为此,政府也在竭尽全力地采取“国家拔一点、政府给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想方设法帮助吃水难的贫困地方解决实际问题。截至1990年止,全县共解决了12.93万人和8.27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进入90年代,随着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偿用水、以水养水的管理体制加快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的步伐,全县大部分农村都吃上了清洌的自来水。就从1998年的情况来看,国家拨款加上群众自筹的人畜饮水资金就达700万元,建成了水窖512个、水池188个,安装了各种管道311662米,一年之内解决了4.3万人和2.8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全县的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成绩确实是“一年一大步,步步上台阶”。
建国五十年来,纳雍水利建设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广大水利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经走完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的五十年历程。成绩是显著的。
纳雍水利事业的明天就必将更加辉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