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奉旨赴泰州任职,是抗金斗争的一个非常时期。南宋建炎四年(1130)春,尾追南宋小朝廷的金军,在浙江地区搜遍了深山和大海不见任何踪影。初秋,另一金将挞懒从山东侵入淮南,他们商定要从南北两方打通运河退路,战火从此点燃,并有可能延烧到周边地区。而处于扬州东侧的泰州,此时既无知州,也无兵驻守。
随着金兀术急于打通运河通道,沿线镇抚使告急,为填补员缺,加强江北的军事力量,经宋军统帅张俊推荐,朝廷提升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
岳飞率部于八月十九日启程,二十三日到达江阴,先带一支轻骑分乘十多条小船冒险强渡成功,抵达大江北岸,于八月二十六日夜间二更时分到达泰州城。
岳飞到达泰州,首先张贴“安民告示”,颁布社会秩序管理条例,组织民团,维护社会秩序,拜访乡绅,了解地情、民情,安抚百姓,治理军中事务非常严整,依旧严禁军士不得骚扰。到九月九日,部队陆续全部抵达泰州后,他将军营屯于城外,不允许士兵随便到街市闲游。岳飞常常带领十来名骑兵到军营附近各处巡视,唯恐有人做出违反军纪的事。
此时大运河沿线战事紧张,金兀术为使在江南抢夺的物资能够顺利北运,而加强了对宋军的军事攻势。扬州、承州(高邮)相继被金兵攻陷。扬、承二州既陷,如不尽力确保楚州(淮安),则整个淮南又将全部落入金人控制之下,泰州同时面临陷落之危。在这种形势下,高宗皇帝派遣统帅张俊到江北督率各处镇抚使们救援楚州。然而,张俊害怕和金兵交锋,他用种种托词,总是不肯渡江北进。于是,南宋朝廷直接下旨给江北的各个镇抚使,要他们分别出兵去应援楚州。
岳飞接到朝廷援楚的命令时,部队到泰州刚有数日,开赴前线需要军事物资支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泰州已受金兵劫掠,既无银钱、也缺绢帛,自感为一方父母官要关心百姓疾苦,愧对百姓的事万万使不得,岳飞便写了“申状”给尚书省,请求调拨一些钱帛,以便支付本军冬衣费用。因军令急促,未等到回应,岳飞便率部经三垛开进承州地区,边逢敌交战,边等各路宋军援兵会战,但迟迟未见各路镇抚使率兵前来。
岳家军缺衣少粮等不到援军,在数倍于自己的金军中,孤军机动作战。岳飞本人不但每次都亲临战阵,而且经常身先士卒,自己担任“旗头”。所率将士的动止进退,都唯“旗头”是瞻,看岳飞如何挥动手中的旗帜。岳飞的性格,庄重严肃,不轻言笑。对将士公正无私,恩威相济。凡立功者必受赏,凡有过者必受罚。这使得岳家军全体将士在战时都乐于用命。在援楚战斗中,“三战三捷,杀金将高太保,俘酋长七十余人”。虽然小胜三仗,由于敌势强大,自然解不了危局,楚州危在旦夕。
岳飞在援楚战斗中,表现非常突出,按兵家常识他心中很明白,救楚州是为了保泰州,一旦楚州陷落,泰州就面临着唇亡齿寒的危险,其他镇抚使可以坐视他人之危,而岳家军责无旁贷,所以在得不到援军的情况下,面对强敌,岳飞为救楚仍奋力拼杀。楚州城于九月二十五日被金军攻陷,百姓遭到屠城之难,老少皆被杀绝,财物被劫,房屋被烧,城内一片惨状。岳飞无奈之下退至承州白炭村扎营候旨。高宗闻报,“诏飞还守通泰”。
岳飞于十月初回师泰州。经援楚战斗,部队已减员至不满三千,显然兵力不足以守城。幸而西北有一个长长的鼍潭湖,早已被一支由梁山泊转移来的抗金水军所占领,可以借用为泰州的军事屏障。这支部队的首领叫张荣。
岳飞与张荣联系后,派出统制官张宪率一部与张荣联手,凭借地理优势准备牵制来犯之敌。鼍潭湖,沿湖浅水区长满了野生的“茭白”,取之不尽,平时可食,战时可用。
金兵攻下楚州不久,闻报岳飞已回师泰州,认为岳飞已成溃军,乘胜追击,泰州便唾手可得。于是挞懒率两万大军从楚州转向泰州,接近鼍潭湖时,被张宪和张荣分别诱敌深入,深陷“茭城”之中,金兵屡攻屡败成批被歼。挞懒受惊不小,受此一挫,暂缓了进攻泰州的部署,原地扎营坐等金兀术前来增援。
金兀术在扬州接到挞懒进军泰州途中受挫的报告,勃然大怒,暴跳如雷,他要与岳飞决一死战,组织了三万兵马,分水陆二路,从扬州气势汹汹进逼泰州。
岳飞面临大兵压境、援兵无望的局面,召集部将议事。大家争论不一,坚持守城者进言要死守城池,誓与泰州城共存亡。也有部将提议在城外按兵法“阵图”布阵,争论未能统一,岳飞转而征询随军“效用使臣”的意见。
进言者的意见是,岳飞首次集军政要职于一身,兼知泰州为一方父母官,要以百姓生命财产为重。既然自知兵力不足,难以抗敌保城,倒不如及早告知城内商民百姓,让他们有序出城疏散,免遭屠城之难,我军可暂退柴墟,伺机收复州城,岂不两全其美。
岳飞审时度势,根据泰州面临的敌势、我势、地势,采纳了“效用使臣”的意见,作出了撤退的决定。
金兀术率大军赶至泰州未咬住岳家军,遣军探跟踪查报得知,岳家军在柴墟北侧隔“环溪水网”正严阵以待。于是金兀术决定大本营屯于泰州城外,将前峰营屯于鸭子湖口南侧。时属泰兴县辖地南坝塘的南坝桥地带,距柴墟仅有十余里,金军与岳家军隔环溪水网形成对峙。岳飞利用两军对峙的间隙,让士兵养息。
这时天气渐冷,战局久拖必对我不利,岳飞奏请朝廷,请求增援兵马,调拨粮饷。而此时高宗已受到秦桧提议与金朝讲和的影响。岳飞得到的旨谕,却是“如不可守,但于沙州保护百姓,伺机掩击”。
十一月初三,按照预订计划,拂晓前各路兵马越过“环溪”,开进预定地点。攻击令一下,战鼓咚咚,金兵从睡梦中惊醒,岳飞指挥将士们冲杀进去,攻势凌厉,战马长嘶,杀声震天,金兵嚎叫声响成一片,金兵大营被岳家军横扫,负隅顽抗者皆成了刀下鬼,侥幸者狼狈逃窜,溃不成军。
奇袭南坝桥敌军前锋大营获得胜利,为护民撤退扫除了隐患。岳飞令二百轻骑殿后,于十一月初五最后一批撤离柴墟,护送难民安置于阴沙(靖江)后,交给知县段傅和民团首领严起,担当守护之责。岳飞于初七率部渡江扎营江阴,并奏请朝廷惩处他泰州失守的罪责。
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在职只有72天,而实际驻守泰州的时间只有月余。尽管精力几乎都用于外围战场,但心中所思一切均围绕着泰州。援楚战斗是为了解泰州唇亡齿寒之危,鼍潭湖战斗实为泰州城外围保卫战,退保柴墟是为了伺机收复泰州城,奇袭南坝桥金兵前锋大营,是为了保证难民安全撤退,在得不到朝廷援军、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失守泰州,责在朝廷,高宗心知肚明,也未降罪于岳飞,而是令他驻军江阴“极力悍御金人,毋得透漏”。
这样一位“精忠报国”的将军,却于绍兴十一年,被奸臣秦桧所害,直至绍兴三十二年抗金派宋孝宗即位,为“激忠义之气”,岳飞才得到昭雪……淳熙五年确定岳飞谥号武穆。从此岳飞的抗金事迹和忠义精神以“赐庙”而得到弘扬。
岳飞抗金遗迹今何在
岳飞赴泰抗金至今已有880年,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泰州人民也从未忘记过他,在他留下足迹的地方,我们都可以寻找到纪念他的遗迹,靖江有岳飞生祠,这是二淮难民为感谢岳飞的救命之恩而建的祠堂,因岳飞还在世,所以叫做生祠,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和重建,一直保持到现在,这在全国是罕见的……但不知何时已改称岳王庙,其实叫岳飞生祠为好,岳王庙全国各地都有,不足为奇,称岳飞生祠,可以让人追溯它的历史,能讲出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故事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