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井”和“邓拆台”——龙岩人发起的虎门销烟?

家乡区县: 福建省新罗区

李公井
历代以来,上杭的有志之士怀抱一腔热血,行走于庙堂之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民作想,为国分忧。他们虽为一介书生,却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客家风骨。
李梦登,字鼎先,一字涧木,清上杭胜运里(今庐丰畲族乡安乡村)人,乾隆二十二年(1758年)进士。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李梦登任浙江孝丰县知县。
上任之时,他不携眷属,只随行数人,自带絮袍、布衣前往就职。到任后,发现饮水困难,即在院右侧挖一水井,解决衙内和周围百姓的饮水问题,人们把此井称为“李公井”。
在任期间,县衙不设门吏,出门不带仪仗卫队,衙门里不设一个闲官、听差。百姓入衙门告状,可直达办事厅。他说:“知县是民之父母,子弟前来陈述事由,哪还需由第三者传达的道理?”办案中,他认真听取双方陈述,细心剖析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政事空余,还独自深入农舍、田间,询问老农有关农桑及乡里情况,与百姓一起商谈兴利除弊的事。遇到青年学子,即同其谈论文章,坐谈终日无倦色。
一次,外出走访途中,他遇见一个妇女在路旁哭得异常悲伤,便亲自前去问清缘故,知其丈夫死后子小家贫,日子过不下去,即送她二千文钱,助其度日。但是这样一位务实的清官,显然与官场规则格格不入。
他的存在使周围乃至前任的官员暗淡无光,于是注定他的仕途玩完了。任职三个月后,巡抚以所谓公文不合款式为借口将其罢职。罢职就罢职吧,他没有任何留恋,立即与新任知县作了交接。只是,这样一位清廉的进士,卸任之后却穷得连回家的路费也没有,只得借县城一民宅中暂时居住下来。虽然他不再是知县了,但百姓更加爱戴他,清晨人们争着把蔬菜、粮食送至门口。
一年后,百姓凑集资金送他回乡,并制作有万人签名的一把青布雨伞为其送行,曾受其接济的妇女让孩子徒步挑担送其返回故里。回乡后,李梦登在家乡教书育人,未再出仕,于70余岁病逝在家。一位只担任三个月的知县胜过多少人一辈子当官,他的三月光阴当比黄金还贵,他的人生当比黄金闪亮。

虎门销烟首倡者——上杭中都人邓瀛

邓拆台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学习近代史的必修课,但大部分人不知道虎门销烟的促成者是上杭人邓瀛。
嘉庆九年(公元1804),邓瀛出生于上杭县中都镇仙村村,为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上疏奏折颇多。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在粤厉禁鸦片,缴烟土230多万斤,请解京核验得旨允准。邓瀛获悉高兴之余又认为广东距京路遥远,不仅劳民伤财,且沿途难免有偷漏抽换之弊,就上疏朝廷,建议就地销毁。道光帝深感邓瀛言之有理,立即下旨给林则徐,就地销毁鸦片,于是有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之壮举。
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后,邓瀛历任安徽皖北道,皖南道兼宁国知府,许多冤错疑案经他明查暗访得以公正明判,他还严惩专事利用诉讼来诬告陷害善良、敲诈钱财、俗称“搭台”的歹徒,百姓颂曰:幸有我公“邓拆台”。
安徽是个考验官员的地方。邓瀛在皖17年,面对战乱水旱交加频发,他筹兵勇独当一面障蔽苏浙,赈饥民无不殚精竭虑,时有云以一身关系东南半壁,以至积劳成疾。离任时百姓扶老携幼,焚香泣送,途为之塞。同治元年(1862年),一代名宦卒于湖南平江,年仅59。光绪三年(1877年),《安徽通志》列为名宦传记。

 

能力秀主页: http://www.wm23.cn/senayon_
梧桐子主页: http://www.wutongzi.com/uc/04755904.html
❤词条主页: http://www.wm23.com/wiki/uc/88846.htm
❤博客主页: http://blog.sina.com.cn/u/2615104695

senayon_(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