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七年,四川巴县人简上到江阴任江苏学政衙署学政。
简上,其嗜肉成性,每餐必食肉。一天,他在衙署宴请地方学士。家厨准备做一盆蒜香白切肉待客。手忙脚乱之际,竟将一块做白切肉的熟肉块掉进了热油锅。待将肉捞起,已炸成了金黄色,肉皮上炸起了一层小泡。家厨急了起来。白切肉做不成了,若买鲜肉来重做,为时已晚。他逼于无奈,只得将金黄色的肉块切成片置入碗中,如同烧红烧肉一样,放上些酱油、黄酒、盐、糖,再将其置入蒸笼中蒸热。然后,恐慌地等待客厅通知上菜。过了好久,客厅中传话过来,要家厨前去问话。家厨无可奈何,只得战战兢兢地走了过去。简上问:今天,你做的是什么肉?以前,我怎么没见过?家厨忐忑不安地将肉的制作过程一五一十地道出。简上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他边笑边说:今天,你歪打正着做出了一道好菜,妙哉!妙哉!从此,江阴人便将用这种方法烹制的肉称谓:“走油肉”。
因为做起来不是很简便而且那时候计划经济,因此一般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近些年因为怕油得三高健康啥的原因,所以做的人家越来越少了,连过年都不大有人做了,这道菜几乎要失传了。
走油肉是本帮八大碗之一,皮起皱纹、色泽红润,酥烂鲜香,酥而不腻,下饭最宜。 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本帮菜也毫无逊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