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音剡韵之嵊州

家乡区县: 浙江省嵊州市

嵊州,我的家乡,虽然只是浙江省下的一个小小县级市,但是孕育了嵊州人民全部的情感。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越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其中就有讲到越剧而且更有嘉宾来到嵊州学习越剧,作为嵊州人,顿时一种自豪感弥漫心间。

越剧(汉语拼音为yuèjù,英语为Yue Opera)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农村。最早是贫苦农民为了生计,使出善唱民歌小调的本领,沿门唱书以乞求施舍。后来,唱书进入城镇、茶楼、大户人家的厅堂,最后转为上台演出,这标志着越剧的诞生了。

20世纪20年代后,越剧从浙东山间走出,进入宁波、杭州、上海等城市。民间艺人不断创新,使越剧形成崭新而又独特的音乐风格,被广大观众所喜爱和接受。在当时的上海,越剧风靡一时。

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姐妹,为了抗日救国,振兴中华,树起新的越剧的旗帜,对越剧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越剧《祥林嫂》,使越剧表演的题材内容有了突破性的改变。为筹集资金自建剧场《山河恋》义演,汇聚了“越剧十姐妹”,在越剧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之路,流派纷呈,名人辈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等优秀剧目不断涌现,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剧新秀不断崛起,出现了以茅威涛为代表的“小百花”和许多优秀剧目,如《五女拜寿》、《汉宫怨》等,标志着越剧又一辉煌时代的到来。

越剧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傅全香(傅派)、徐玉兰(徐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张桂凤(张派)、陆锦花(陆派)、毕春芳(毕派)、张云霞(张派)、吕瑞英(吕派)、金采风(金派)、竺派(竺水招)等。

 

小淘气(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