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若瑄我了解的不是太多,我记得第一次认识这个人是在我初中的时候。当然了,无可否认,是她的写真,不过都是有穿衣服的,美的不像话,白嫩,纯真,哪个男的看了后都恨不得永远18岁。徐若瑄今年三十多岁了,电影里的她穿着花裙子扎着小辫子,让人怎么都不觉得她中年了,满脑子还是她白白的肉。这部电影她把王碧云演得栩栩如生,差点让我忘了初中看到的她的写真。
电影刚出来的时候宣传海报和电影名称让我对这部电影提不起一点儿兴趣,如果不是报的选修课需要看这部电影,我可能就错过了。
1894年甲午战争,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光复了台湾。当时代表台湾说话的就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了,蒋介石的政策并不让台湾人民舒坦,一股浓浓的日本管理味道,半个台湾摇摇晃晃,于是1947年有了二二八事件,而陈秋水,则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毅然选择左翼群体。王碧云无意看到他盛放在篮子里的《新民主主义论》,很明显,陈秋水向着毛爷爷走。而这也就是注定了整个电影的悲剧,“我想让更多人活得更有尊严”这句话还是很明显的,林秋水推崇着中共,和王碧云的爱情也就此被折断。二二八事件的万人屠杀没有饶过陈秋水这一类人,于是陈秋水在暴雨中的夜晚见了王碧云最后一面,偷渡离开了台湾,衬衫上的纽扣似乎质量不过关,被王碧云活生生给拽走了,这个画面还是比较狗血的。陈秋水就这么带着了思念的命到大陆。
1947年,陈秋水到达大陆后,本是可以等风波平息,就能回台湾与王碧云相见,甚至王碧云还想过考到美院来找陈秋水,我本来听过妈妈奶奶他们讲之前的历史,确实,那个年代谈个恋爱不容易,我爹和我娘当时写情书是靠人带来带去的,错别字一大堆,我爹说回信的时候还要帮我妈纠错错别字。很快,风波还没过,国共战出个结果,1949,共产党打赢了仗,蒋介石退回台湾,死死护住台湾这块地,而这一退,竟是几十年与大陆的封闭,政策这东西是无人可改变的,陈秋水何尝不想与王碧云在一起,等待似乎不是个头,但是两个人都怀揣的希望。
抗美援朝,陈秋水被派去当了医生,认识了金娣,那几个轻轻的巴掌打得倒也挺有意思,鼓励?调戏?谁知道呢。抗美援朝结束后,国家对这些在战场上奉献的人都挺支持,于是安排了陈秋水去当医科教师,还是不错的工作,陈秋水一贯优秀,所以接下来去西藏支援医疗工作这事,他肯定是头号人选。这时候,金娣并没有放弃陈秋水对她的排斥,勇敢选择前往跟随,寻找自己爱的人,金娣也是个好姑娘,那种小性子背后执着和善良让人感到由衷的亲切,她甚至改掉自己的名字,叫做王碧云,她把整个电影推向高潮,也是转折点,特别是结婚当晚,试问有几个女人能甘心当另一个女人的影子?爱情已经在这部戏里被演绎到极致,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爱受尽苦难而不后悔,她为陈秋水惦记的王碧云倒了一杯酒,说的那些话,谁心不软,更让人佩服金娣的“自私”和“无私”。其实陈秋水和王碧云都该知道,是再也见不到面的,是需要一个人出来救救陈秋水和王碧云的,让他们清醒,毕竟生活有时候很他妈现实,该生活下去还是得生活下去,去安顿下来。人有时候都不能为自己而活,当然,也不是说要丢掉信仰和原则,只是在现实生活下,我们能选择一种最适合最明理的方式去活着。
其实电影还是存在很多谜团和漏洞,但是都不是多么重要了,在这个慌慌张张的年代,有时候能看上一部好的电影实在是比较温暖,如今的电影越来越写实,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人都需要感悟,电影这途径就很好。这部电影它也算挺干净,背景,音乐,演技,故事,它们就这么摆在这,一动不动,不同年龄不用经历的人看完电影后感想都不一样,有感想总是好的。
明知道那是一种不存在人间的浪漫,但依然会沉迷于那种少年情怀——它太熟悉了,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地老天荒我们都梦想过。
推荐给那些依然有梦的小青年们,选择最适合的爱人就不要折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