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人与屯堡文化

家乡区县: 贵阳市白云区

何谓屯堡人?“屯堡者,屯军居住之地名也。”(《安平县志·民生志》)在贵州黔中,以西秀区为辐射中心,包括普定、平坝、镇宁、紫云、关岭、花溪、清镇、长顺等方圆几百平方公里内,生活着在语调、习俗、服饰、信仰等方面既有别于当地少数民族,又有别于其他汉民族的汉人群体。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多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旗、所等命名,故“以其居住地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县志·民生志》)。

屯堡人不是当地土著,而是外来户。“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安顺府志·风俗志》)据史载,明朝初年,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坐镇云南,不愿臣服明王朝,几次违反朱元璋的旨意,甚而斩杀明朝派来的使臣,引起明王朝的震怒。为巩固西南边陲,朱元璋派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安徽、江西、浙江、河南四都司)步骑三十万出征云南。大军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出发,分两路入云南。一路于十二月到达普定(今安顺)。此后,安顺方圆一带即成为明王朝军队的大本营。征南战事一直持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为此,明王朝采取征剿与安抚相并的策略,并积极推行屯田制度,使屯军和家属就地立寨安居,“待以岁月,然后可图也”。(《洪武实录》)不久,即洪武二十一年再次南征后,又从江南诸省大量移民来黔“填南”。这样,由数万屯军和移民构成了安顺方圆一带独特的居民群落。在斗转星移的六百年漫长的岁月里,屯军在征服者的优越感和怀乡念土的复杂情愫中,在黔中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慢慢形成了独特的汉人群体——安顺屯堡人。

屯堡人从江南来到贵州后,虽然居住在贵州交通比较发达、经济比较繁荣的黔中,但是他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心境,使其在生活习俗、语言服饰、文化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顽强地保留突出的个性,形成了令人惊异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安顺屯堡文化。它有山地文化的粗犷,又有江南文化的温馨,在黔中峰林峡谷的历史风烟中,演绎着泛黄的屯耕余韵。

屯堡人的村落是典型的石头世界。那“石头的路面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的奇特石头世界使人惊诧。其房屋建筑为石木结构,坐向讲究风水堪舆,多为三合院、四合院式的庭院建筑。房屋布局讲究主次,其门楼、枋拱、窗棂、水道等处多有吉瑞花草、历史典故等雕刻装饰,有江南遗风。

屯堡人的服饰不同于一般汉人,特别是在妇女身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服饰为或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绿色或红色或粉色的宽袍大袖衣衫,腰系丝绦,头包绉帕,长发挽髻,插银针,别玉簪,吊耳环,戴银镯,足蹬绣花尖头鞋,正如《安顺府志》记:“妇人以银索绾发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装也”。

一堵城墙,隔成两种语音。“离乡不离腔”的祖训使屯堡人说话的音调显得别是一番风味。四声变化大,带卷舌音,极富音乐性,有江南软语的余韵。

屯堡文化的另一侧面是对宗教的笃信与对神灵的虔诚。其信仰包含了儒、释、道三教合一。其对天上地下山川人间神灵圣哲的偏执信奉和祈求,达到家家有神龛月月有佛事的程度。

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情有独钟的一种民间戏剧,是最具屯堡人人文内涵的文化视像。它那祈福纳吉的傩的原质与质朴的打斗跳跃的有机融合,使宗教意识依附于民间艺术而得以延伸,使演武争斗托势于艺术形态而得以承续。在安顺方圆一带的屯堡村寨中,地戏就有三百多堂(跳一部大书为一堂)。每当新春佳节和稻谷扬花时节,他们就敲响一锣一鼓,在寨前空地上,焚香祝祷,戴上木刻面具,穿上战裙,手执木质或铁质刀枪斧钺,以弋阳古腔“一人领唱众人伴和”边唱边跳,搬演历代王朝兴废的战争故事,如:《三国》、《封神》、《说唐》、《杨家将》、《岳传》等二十多部。屯堡人出于显武增威的信念追求,对子孙不废武事的宣教,通过搬演战争故事,在打斗喊杀声中加以承袭。而屯堡人强烈的宗教意识,更是把虔诚的信奉和美好的期待熔铸在一个个毫无生命的木质假面上。借“神”的力量,在跳戏和虔诚仪式中,驱邪纳吉,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需要。

花灯,这也是屯堡人喜爱的另一种散发浓郁芳香的民间艺术。虽说同为民间戏剧的一种,它的娱乐成分远胜宗教底蕴浓郁的地戏。地戏以粗犷、古朴为其主要艺术特征,花灯则以贴近生活婉约欢快见长。其特点是以歌舞为主,间带演出一些以家庭生活男女情爱为内容的小戏或台本戏,如《干妈问病》、《刘三妹跳水》、《柳荫记》、《蟒蛇记》等,称为“灯夹戏”。演出时,仅有男女两个角色,男称唐二,女称幺妹。旧时,在“好女不玩灯”的古训下,女角多由男子扮演,便于诙谐打趣不拘束。表演时,二人各执手中花扇,边舞边唱边说白。曲调高亢婉转,舞步轻快飘逸,对白诙谐风趣,这与地戏的粗犷、严整、激越的风格大相庭径。其演出时间也在春节农闲之时。

在屯堡文化中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唱书,唱山歌,唱佛歌,唱孝歌。

唱书是屯堡男人的天下,或月朗星稀之夜或农闲无事之时,三三两两相聚在一起,喝着瓦罐茶,吸着叶子烟,“放雀”(唱书)取乐。所唱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山歌,是屯堡人(特别是男女青年)在劳作之余抒发情感的一种山地文化。每当有娱乐或佛事的场所,男女相聚,引吭高歌,你唱我接,情趣盎然。其唱法有对歌、盘歌、疙瘩歌、飘带歌等样式。即兴而坐,随口而唱,比兴风趣,调侃诙谐。

唱佛歌,是中老年屯堡妇女喜好的一种娱乐活动。每当朝山拜佛休息之时或农闲夜晚,三三两两围聚在一起,你唱我接,轻缓委婉。她们唱四季,唱百花:数十二月的变化,数古今历史的变迁;念行善积德的故事,念忠孝仁义的传说。一句“佛也!拿摩摩弥陀!”把人们的思绪引入了佛的境界,去接受佛的教化。

唱孝歌,不言而喻是丧事活动中的一种文化。在屯堡村寨,老人过世都要把灵柩在家停放几天。晚上守灵,就要请善唱孝歌的人来唱,用一个鼓伴奏,音调平缓悲凉。其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劝人行善为孝的。

屯堡人的民俗活动多与节庆和佛事有关。清明上大众坟,中元节放河灯,总忘不了祖先来自何方何地;办佛会搞“串佛”、“过河”,庆佛诞举行“蟠桃会”,把伦理道德、祈福纳吉在热热闹闹中得以展示与教化;抬亭子、迎汪公,把唐初安徽人越国公汪华乱世中“保据州郡”、为官时“为政明信”的德政,感其恩而年年祭奉,望其灵佑村民。

饮食文化有助于对人文历史的探索。屯堡人居黔土后,四野是“黑洋大箐”的荒芜,四处是土著不服的恨声,为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饮食上多用利于储存的食品就成了求生存的智慧选择了。而如今,年复一年,在屯堡人生活习惯上仍喜欢食用泡酸菜、糟辣椒、霉豆腐、干豆豉、腌盐菜、干茄子、干豇豆、香肠、腊肉、血豆腐等食品。

安顺屯堡人是汉民族的一个独特群体,他们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自强不息的个性特征,他们从江南带来的诸多先进耕作技术与文化,开发了安顺,促进了黔中一度的繁荣。也正是这种独特的自我平衡心态所产生的排他性,才保存了它那独特文化的个性,凝聚成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地域特色。如今,其熠熠发光的人文内涵,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屯堡文化以其内涵丰富的文化空间,纳入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谷雨(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