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由百越西瓯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等地。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侗族的住房多为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溪流上建有桥梁,以风雨桥最为出色。此外宝塔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建筑,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这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供奉“祖母”“萨岁”女神。侗年、吃新节是这里的主要节日。
春节,到侗族听大歌、看斗牛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黎平及与之相临的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聚居区,尤以黎平的岩洞(被当地誉为“侗族大歌之乡”)为核心。我先后两次到岩洞听侗族大歌,但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对歌。
对歌是大歌的一种主要演唱形式,当地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对歌,春节对歌是最隆重的一次,每个部落一个对歌点,全村共设7个。腊南部落的对歌点是全村最大的,参加对歌的男女歌手有七八十人。男歌手主要来自本部落,女歌手都是从外部落请来,当地称之为“请姑娘”(各部落之间常常交叉互请)。请来的女歌手们大都衣着华美、年轻活泼,都穿着崭新的民族盛装。
对歌点被设在“卡房”(“公共房屋”)一层的吊脚楼内。吊脚楼中间生一个巨大火塘,火塘上支一个烤有粑粑的铁架,吊脚楼一侧是摆有水果和糖块的方桌,那些粑粑、水果和糖块都由部落村民自动捐献。
对歌开始,男女歌手分坐在火塘四周的长凳上。外部请来的女歌手先唱,接着本部落的男歌手接应。歌声跌宕起伏,朗朗上口。在整个对歌过程中无人指挥、无
人伴奏、一领众和,却能唱出多声部。据说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对歌要持续一周(正月初一—初七)。对歌期间,本部落的许多中老年群众和孩童也来看热闹或帮唱,卡房内外被围得水泄不通,整个村寨都沉浸在一片大歌声中。
侗族专家吴定国介绍,侗民对大歌十分痴迷,民间素有“苟偿唢,嘎偿赛”之称,侗语意为“饭能养气和身体,歌能养心和灵魂”。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县里正将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斗牛场选在村庄附近一片河边洼地里。
斗牛的时候河边各处站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观众。参加比赛的斗牛共有20多对,这些专门饲养的斗牛个个膘肥体壮,无不长着一对匀称锐利的大角,大角顶端还有用铁皮做的护角。
斗牛要持续3个多小时。斗牛开始前,先进行一个简要的踩堂仪式,即有10多人组成的乐队围着斗牛场转一圈,边走边敲打锣鼓、吹奏芦笙。踩堂结束,随着三声铁炮的响起,斗牛便开始了。每次出场的斗牛有两三对,一对结束,另一对就补上,场上终始保持三四对。听说斗牛的配对是经主人同意自愿结合的,一般强与强、弱与弱结合,每次只斗一场,最后的冠军往往要经过几年的打斗才能产生。我发现,许多斗牛就在出场的那一瞬间,即向对方发起猛烈的攻击。实力相差悬殊者,一方很快败下阵来;而势均力敌者,却互不相让,要连续打斗多个回合。最有特点的是势均力敌者,它们打斗时,不仅经常发生“叭……叭”的撞击声,还经常出现双方相持的场面。每当这时,牛主人包括群众都要发出欢呼声和助威声,整个斗牛场犹如杀声震天的战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双方斗牛不分胜负需要重新拉开时,双方牛主人要同时用绳索去拉对方的牛,用这种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牛并体现公平原则,如果因拉对方牛不慎造成对自己牛的伤害,对方不负赔偿责任。
岩洞距县城28公里,坐落在一条呈“C”字的溪流两岸及山坡上,全村共有9个自然寨,近3700人,岩洞镇政府也设在这里。这里还设有一处侗文化家园,是一位叫邓敏文的先生开办的,我吃住就在侗文化家园里,非常方便。
鼓楼,侗族的灵魂处所
肇兴被誉为“鼓楼之乡”。第一次到肇兴的游客都忘不了这里的鼓楼。
肇兴共有五座侗族鼓楼,分布在村寨之中,鼓楼与鼓楼相距50—80米,分别用五个部落的名称命名,即“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信团鼓楼”,合在一起为“仁、义、礼、智、信”。这些鼓楼始建于清末,“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被拆除。上世纪80年代,当地群众自动捐款重建。虽然建筑时间不长,单独看与其它地方鼓楼在造型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合在一起,却颇为讲究。听当地人介绍,这是按照一条大船的造型设计的,有船头、船尾、船篷和两个桅杆。船尾为高28.9米(最高)的“信团鼓楼”,船篷为高24.8米的“智团鼓楼”,船的两个桅杆分别为高23.1米的“礼团鼓楼”和高25.8米的“义团鼓楼”,船头为高21.7米(最低)的“仁团鼓楼”。为什么将五座鼓楼设计成一条大船的造型?据说这源于肇兴侗民对当地地形的认识和期盼。肇兴侗民一直将这里的山形地貌看做一条大船,东
南山高好像是船之篙竿;东北的山略矮,好像是船之橹板;加之两溪(一条由东向西,一条由南向北),交汇于寨中,经洛香而流入八洛河和都柳江,那么这条“船”好像由西向东溯流扬帆。于是人们得出结论,此地有远航的气势,差的或许是“船”上的桅杆和篷帆了,因此,人们在建鼓楼时加之体现。“船尾”的鼓楼建得高,“船头”的鼓楼建得矮,“船中”的鼓楼高过民居,这样,这条“大船”才能昂首前进。
我发现这里的鼓楼与当地其它建筑以及侗族人的生产、生活、习俗的联系十分密切。鼓楼前边大多有一个广场,附近还有与之呼应的风雨桥、戏台和成片的吊脚楼民居。所以一年四季不论什么时候来,鼓楼都是最热闹的地方,村民们不仅经常在鼓楼里边议事、休闲,还利用鼓楼打晒稻谷、吃社饭,甚至老人去世后,丧事也要到鼓楼去办,让灵魂从这侗族人喜爱的地方走向另一个世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