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地名

家乡区县: 贵州省三穗县

三穗县地处贵州省的东部,主要是汉、侗、苗等民族聚居的地方,长期以来,战争不断。苗族先民迁徙到黔东南,后至三穗。靠山而居、因水而兴的地理位置和汉、侗、苗等的交流,造就了三穗县较为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最典型的自然和人文文化的反映,三穗县地名具有原生态、关注民生和兼容并包等特征。
  地名作为一个地方最典型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反映,是鲜活而多彩的,记录了人们的生息劳作、价值观念、理想憧憬、逸事传说,乃至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三穗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居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县,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成为其人文文化的重要内容。她地处黔东南的东北部,东北部与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接壤,东接天柱县,西北与镇远县相邻,南抵剑河。长期以来,汉、侗、苗等民族聚居,水陆的交融,东西的交流,造就了三穗县独特的地名文化。笔者拟将三穗1个县名、9个乡镇地名、152个自然村、225个自然实体等地名进行考察归类,谈谈其地名文化的原生态、关注民生和兼容并包等特征。
  一、地处边鄙,赋予三穗县地名的原生态性
  三穗县地处山区,境内连山绝壑,致使地名较多地保留了原生态性特征。三穗县地名文化的原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地名命名方式的原始性。
  经过笔者统计,发现三穗县地名的命名方法主要有:象形、自然景观、位置、大小、数量、色彩、物产等。
  (一)、以象形命名的地名
  就是以自然实体的总体或主体的形状出发,以象形的办法命名地名,共39个。个。即:岩鹰嘴、马脑壳、香炉沟、岩鹰坡、马腰鞍、梁板凳(以上在桐林镇)、猫鼻岭、岩门、(以上在良上乡)、猫冲、三老石、石头寨、老鹰岩、龙头、蚊虫山、沙湾、(以上在长吉镇)、磨子岩、高坎、三岔沟、蚂蝗溪、屯岩、丁寨、晒字盘、(以上在瓦寨镇)、石排、骑马坡、龙田、(以上在滚马乡)、大田坳、石万、泡马塘、山架坡、五扇岩、蛤蟆塘、岩板井、香炉岩、铁马坎、马鞍山、龙湾、鲤鱼、三角店、岩寨等(以上在八弓镇)。其中有涉及人体的:如人头山、等;有涉及动物的:如蚊虫山、老鹰岩、岩鹰嘴、马脑壳、岩鹰坡、猫鼻岭、猫冲、泡马塘、鲤鱼等地;有涉及“龙”这个传说中的动物的:如龙湾、龙田等;有涉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如梁板凳等;有以几何形状命名的:如三角店、等。
  (二)、以自然景观命名的地名
  就是根据某地所具有的特殊地貌、关联景物、植被等地理景观命名,共81个。即:石冲沟、黑田、长坡、黄土坎、竹林、上金竹、乱石窝、石板沟、田湾、烂泥山、燕竹、老棚、平坝、黄泥坡、芭蕉、田坝、麻栗寨、滴水洞、杉木、小河、沙坪、井湾、水竹坪、杨柳塘、田坝、毛坪、黄泥田、禾梨坳、茶坪、桐平、竹院(以上在八弓镇)、枫木溪、杉木冲、上竹林、朝阳、桂花、石毛坡、牛塘、上黄土、麻栗、芭蕉、桐油冲、茶油坳、杉木、向阳(以上在滚马乡)、花台、花园、花坪、枫木湾、田坝、金竹、柑子院、高坎、干溪、茶坪、(以上在瓦寨镇)杉木冲、沙湾、老鸦院、岩上、湾头、网形、柿油凸、棉花、茶盘丘、秧地坝、(以上在长吉镇)、桃场、干溪、楠木坳、麻栗山、(以上在顺洞乡)、棉花地、凉山坪、田坝、大坡、亚海、竹林冲、枫木坳、长田、(以上在桐林镇)、板桐油、石头田、田坝、白水溪等(以上在款场)、
  (三)、以位置命名的地名
  就是根据所处的方位、方向命名,可分为东、西、南、北、中、正,上、下、里、外、前、后和横、直等,共54个。即:中团巷、上寨、中寨、下寨、上贵坪、中坝、上金竹、下金竹、上坪洞、下坪洞、上坪、上坪茶、上岑口、下岑口、上贵、下贵、中寨、中坎、上炉茅、下炉茅、上水溪、上中寨、北斗(以上在八弓镇)、上竹林、中竹林、下竹林、上阳、中阳、下阳、上长林寨、下长林寨、上苗鸟、下苗鸟、上巴王、下巴王、上黄土、下黄土、上天堂、下天堂、上德明、下德明(以上在滚马乡)、东门、南门、西门、(以上在顺洞)上告、下告、东山、上太平、下太平、上贵纪、下贵纪、中寨、上平瓦、下平瓦等(以上在桐林镇)、
  (四)、以大小命名的地名
  就是根据地理实体的大小进行关联性命名,共33个。即:大溪、大屋基、大坪、大坡、小河、大旁、大坳、大坝、小湾、大田坳、小阳、大湾、小台烈(以上在台烈镇)大路冲、大路、大元、大路坎、小兴寨、大山沟、大寨、(以上在滚马乡)、大长吉、大坡脚、大盘堰、大营寨、大坪、大洋沟、(以上在长吉镇)、大塘沟、大中、大坡、大塘、小溪、小弯坡、大元等(以上在雪洞镇)
  (五)、以数量命名的地名
  即用数量词、序数词来对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共15个。即:三角店、八车、八平村、(以上在八弓镇)、八受、半溪、对河、(以上在桐林镇)、八良、上八坑、半溪、(以上在款场乡)、半山、半坡、半溪、五路弯(以上在雪洞镇)九娘、九寨等(以上在瓦寨镇)。
  (六)、以色彩命名的地名
  就是根据泥土、山埂、溪流等具有的独特颜色取名,共有11个。即:红元、红岩、金沟、(以上在雪洞镇)、白岩、白种、(以上在台烈镇)、白吉、白翁、白眉、(以上在良上乡)、黄泥田、黄土破、黑田等(以上在八弓镇)
  从上述不完全统计可以看出,三穗县的自然地理名称命名大多以最简单、最直观的视觉、听觉形象特征取名,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地名命名方法,地名用词大多比较通俗。重名现象相当普遍,如粟家湾、半溪、大坡、大元等就有2个,中寨、田坝等有3个,冠以“湾”的命名多达10条以上,这正好反映了三穗县地名的原生态特点。
  二、关注民生,赋予三穗县地名独特的民俗文化气息
  (一)、生产习俗
  1、农业生产
  三穗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55.7亩。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2.7%(1990年统计)。农耕生产在地名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打开《三穗县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地名都是用“田、塆、岗、坪、坡、沟、岩、土、山、坝”等与农业休戚相关的字眼冠名。像“新场”这样的地名就反映了先民对土地的开垦。同时,像铧、水车等农耕、灌溉工具,茶、芭蕉、姜、萝卜、桃、梨、核桃、板栗、梅子、棉花、桐子、杉木、水竹、金竹、桃竹等大农业作物,黄连、黄皮等药物以及牛、马、羊、猫、鸡等家禽家畜都写进了地名。甚至连看守农作物的棚子也榜上有名(上棚)。
  2、手工业生产
  透过三穗县地名,可以看到当时比较发达的是矿冶(铁锅厂)、衣服(羽绒厂)、烧制(赤瓦、瓦窑、瓦厂)、酿酒(酒厂)、制糖(糖坊)、榨油(榨油房)、造纸(纸厂)、塑料(塑料厂)、木器制造(建材场)等行业,小而全,自然经济的特征十分明显。
  3、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三穗县地名中反映商业的较少,说明其时不够发展。如:长吉、富民路等。
  (二)、生活习俗
  1、政治生活
  此类地名是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如:款场等。
  2、崇文尚武
  三穗县人民有着崇文尚武的光荣传统,崇尚文化、敬重文人、热爱生活,提倡习武、讲究武德,加强防守。反映在地名上,主要有:解放、胜利街、将军广场、将军山、文笔坡、武笔坡等。此外,三穗县人好讲故事,喜欢用传说命名,给地名增添灵气,如三穗县、滚马乡等。
  3、宗族观念
  农耕文化在地名上的另一反映是宗族色彩较浓,特别是三穗县这个自明清改土归流后,汉族才大量涌入的地方。大概在农耕时代人们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自耕自食,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久而久之就各自为阵。移民入三穗县时间先后不一,故常以首居姓氏命名,不管其是否延续至今。同时,从各地来的移民,需要有同宗同族的人互相帮助,这种传统的亲情观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个宗族群体,便取大家共同的姓氏命名村落。全县尤如被不同的宗族分割了一般,一个宗族划出一个地盘,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就像“百家争鸣”,阅一次《三穗县地图》就像作一次宗族的巡礼。
  下面是冠姓地名:即:杨家、曾家、夏家、陈家、(以上在八弓镇)、刘家、张家、粟家坡、老庄坡、万家沟、潘家、明家(以上在滚马乡)、罗家寨、邓家脚、袁家山、陈家湾、郑寨湾、粟家湾、袁寨、唐家寨、陈家河(以上在长吉镇)、黄家、杨家、章家、方家、舒家、蒲家、(以上在桐林镇)、袁家屯、李家沟、周家弯、刘家、周家湾(以上在雪洞镇)、刘家、肖家、杨家、陶家、王家等(以上在台烈镇)。此类共36个。
  4、原始崇拜和宗教信仰
  龙崇拜:龙是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三穗县人认为,龙是江河湖海的统治者,但是它孕育成长于山中,长成后再投入水体,谓之“出龙”(泥石流)。三穗县含“龙”的地名有:盘龙、斩龙、高龙、龙湾、(以上在八弓镇)、摸龙、龙田龙塘、(以上在滚马乡)龙登坡、龙仙、(以上在桐林镇)、龙脚、勤龙、(以上在款场)、岑龙、龙哥、塘龙等(以上在雪洞镇)。
  对虎的敬畏:初开辟时,由于生态环境好,豺狼虎豹出没,伤及人畜。三穗县人将虎讳称为“大猫儿”,以示敬畏。这类地名如:猫形等。
  宗教信仰:包括对神祇的信仰和对佛道二教的信仰。原始神祇如:土地坳、、土地塘、土地庙、灵山村、土地垴、庙湾、盘庙等。道教如:天堂、巴仙等。佛教如:观音阁、观音、永灵山等。
  三、兼容并包,赋予了三穗县地名的多元色彩
  三穗县一方面是湘黔两省的交通枢纽,沿320国道可通全国:另一方面有相对闭塞。这种看似矛盾的处境交汇吸纳了汉、苗、侗、东西、雅俗文化精髓。
  (一)、山水文化交融
  在地名命名时,既有表现陆地、大山文化的地名,也有表现河流文化的地名,如前所述的“山”和“湾”。
  (二)、苗语地名的保留和方言地名用字的使用
  至改土归流后,苗族渐渐的融合了汉族文化,其地名不断改换,但仍可寻其踪影。如:巴冶。“巴冶”一词苗语为“西沿”,经笔者考证,其意为西氏支系名称。
  (三)、新旧地名并存
  既有对地名的创新,又有对老地名的继承。如在解放后对部分地名更名,显示了时代特色,如:团结、胜利、和平。尊重历史渊源,如“长吉”,原名“长计”。清乾隆时,外来商人增多,取其长运吉祥之意,便以此更名为“长吉”。对老地名不轻易更改,如吉洞、青洞、烧巴等在清乾隆《镇远府志》已可查询。
  (四)、雅俗并存
  一方面既有通俗、甚至庸俗地名,如巴畜,另一方面也有文笔峰、良士等雅称。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并存,庸俗文化与文人文化共荣。
  (五)、多种宗教和谐相处
  佛、道与原始宗教和谐相处,如前所列。
  通过对三穗县地名文化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清晰认识到地名不仅是一个符号,它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能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从三穗县大街小巷、乡镇里的名字中,人们可以充分感受三穗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对于三穗县地理的命名我是一个初涉者,有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小部分是翻阅资料得出的结论并为进行考证。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予以批评指正。

爱上一条野狗(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