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武强年画历史悠久,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鼎盛。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武强年画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爱憎,对人生的美好期望。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五大生产基地。
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地处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管辖。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武强年画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一带很有影响,是春节期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画种。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是先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然后涂色印制在纸上,再点染上各种颜色,所以也叫木版水印年画。武强年画最早印制灶王爷、天地神、门神较多。2006年12月24日,武强年画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联展”。此次展览是年画实物作品展示,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陕西省文化厅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美术研究中心承办。武强年画最早可上溯到元代,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达到了鼎盛。近年来,武强年画在不断传承以往创作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2005年总销量近1000万张,受到广泛称赞。联展中,武强年画馆相关专家及衡水市两名从事刻板、印刷的著名传承人共带去参展作品60多幅、年画老版2套,用于向国内同行操作表演武强年画的大概制作流程。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江苏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及福建的漳州木版年画等16个传统木版产地的精美年画。
据现存资料考证,
武强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明、清两代最为鼎盛。相传,明永乐年间,山西省洪桐县艺人到此以后,促进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起初是民间画家亲笔画,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以至全部套版印刷。那时人烟稠密的武强南关,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到了清乾隆、嘉庆时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全县各种年画生产厂家和作坊达到近千个,从业者万余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被称为年画之乡的南关,拥有144家画店,周围40多个村庄数以千计的农户有年画作坊,其中规模较大的"四大家"在外地设有160多处批发店,行销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十几个省。 后因地理交通状况的变化而逐渐衰微,民国时期的战乱导致武强年画业迅速萎缩,仅有四十余家画坊开门经营。20世纪40年代初,武强年画艺人与晋察冀边区的美术工作者一同创办“冀中年画研究社”,1947年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石家庄大众美术社”,武强年画由此得以复兴并有所创新。1949年后,武强县40家画业作坊合并为武强画厂。武强年画几经沧桑,到1980年成立了“武强年画社”,武强年画得以正式出版发行。它对武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杨柳青年画的细腻繁复、富丽多彩相比,武强年画更有农村气息,风格粗狂,色彩简单浓烈,颇受欢迎。1985年,建立了武强年画博物馆。1993年,武强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版年画之乡"。武强年画伴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映照出燕赵文化的踪迹。河北农村历来有"闹春"的习俗,每逢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是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盛大的民间艺术节。腊月二十三到二十七,家家户户清扫、粉刷庭院房屋,然后人们把从集市买回来的武强年画贴在门上、室内、灶房、仓房、水井、马厩,把土地爷的神像贴在神龛上,既寄托人们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又为平日清贫冷淡的农家小院增添了节日的喜庆。
武强年画艺人和美术工作者,在继承传统木版年画的同时,创作了许多新年画。有些年画改为丝绢印线、人工敷色和宣纸木版套印的高档产品,有的还镶绫边托裱成画片和轴画。这些精制的年画古朴美观,是中国木版年画中一枝绚丽的花朵。1979年,武强年画被命名为河北省名牌产品,发行范围遍及中国,有的还远销国外。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意识的嬗变和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新一代武强年画艺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大批新作。另外,美国、奥地利、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也来到武强县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现在,武强年画还走向世界,远销日本、美国、法国和东南亚各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德国柏林博物馆、日本大和文化馆都珍藏着大批的武强年画。河北武强县年画博物馆的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模型中,年画无处不在:院门有门神,家门有财神,堂屋有中堂,墙上有墙画,床上有床画,灶上有灶王爷的画,牛廊马厩都不能落下。各类年画各就各位,绝不含糊。然而,现在的农家,已鲜见这种情景,即使在年画产地,也很少能在农家看到年画的踪迹。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武强县的马习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