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拉花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井陉县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

      矿区地处石家庄市西部井陉盆地,位于北纬38°01′18″--38°08′03″,东经113°58′50″--114°06′08″之间。周边与井陉县接壤,总面积69.98平方公里。矿区四面环山,中央为地势较缓的丘陵和盆地。海拔高度250.8米—888米。地形西高东低,南北较长,东为青石岭山,西为清凉山和云凤山,均为奥陶系石灰岩出露。《太平寰宇记》云:“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燕赵谓山脊曰陉,下视如井,故为井陉。”这个形容很明显就是描述矿区的地貌。

      矿区自然环境良好,适于人类居住,是井陉的发祥地之一。据贾庄、南寨、东王舍村出土的石器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天户村一带发现的战国灰陶、刀币及古城墙遗址表明,战国后期赵国即在天户一带设城,秦统一六国,设巨鹿郡井陉县,县治所设于天户城,秦至宋熙宁年间长达一千三百多年,天户一直为州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户古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全面推行郡县制,东垣(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石邑(今获鹿县南故邑)、井陉(今井陉矿区天户)先后置县,属恒山郡,郡治东恒。)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

      传统井陉拉花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屈伸有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壮、凄婉、眷恋、欢悦等情绪,表演人数不等。拉花道具内涵丰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伞象征风调雨顺;包袱象征丰衣足食;太平板象征四季平安;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花瓶象征平安美满等等。传统井陉拉花主要表现内容有“六合同春”、“卖绒线”、“盼五更”、“下关东”等。

      井陉拉花的音乐为独立乐种,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寺庙音乐、宫廷音乐的色彩,刚而不野、柔而不靡、华而不浮、悲而不泣,与拉花舞蹈的深沉、含蓄、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乐舞融合,浑然一体。传统拉花音乐多为宫、徵调式,其次还有商、羽调式,节奏偏慢,大多为4/4拍,特色伴奏乐器有掌锣等。

      近年来,井陉拉花各流派拉花老艺人相继谢世,大量拉花技艺不能真传实教,使拉花濒临危机。

李紫阳(2015-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